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肠炎、肠毒症等多种症状。由于猪的生长日龄以及病原菌的血清型的差异,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猪水肿病三种。这三种疾病在我国许多地区造成新生仔猪大批死亡或生长发育不良,成为养猪业发展的严重障碍之一。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疾病的主要特征及防治对策。
1 仔猪黄痢 该病又叫新生仔猪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1.1 仔猪黄痢的主要特征
1.1.1 发病日龄 7日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染该病,特别是1~3日龄的仔猪,一窝仔猪中,只要有一头发病,一两天内几乎全窝仔猪均发病,发病率可达90%以上,病死率也很高,有的死亡率达到100%;不死的仔猪需经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生长。发病率随日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1.1.2 流行季节 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无论是经产母猪还是初产母猪所生的仔猪均可发病。多发生于新建的猪场,以及曾经从疫区引进过种猪的猪场,尤其是新建的猪场危害更严重,几乎每窝都有发生。在猪场内1次流行之后,就会经久不断,只是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下降,若不采取恰当的防治对策,不会自行停息。
1.1.3 临床症状及病变 剧烈腹泻,排黄色或灰黄色带小气泡并有腥臭味的水样粪便,几分钟即拉一次,后躯及尾巴沾满污粪。病猪表现口渴,精神沉郁,停止吮乳,无呕吐现象,严重脱水,身体消瘦,双眼下陷,肛门周围和腹股沟等外皮肤发红,昏迷而死。病死猪因严重脱水而显得干瘦、皮肤皱缩,肛门松驰。剖检病变为肠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以十二指肠最严重。
1.2 仔猪黄痢的防治对策 为了更好地控制仔猪黄痢的发生和流行,可采取以下对策:
1.2.1 预防对策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不从疫情不明的猪场引进种猪。平时注意饲料和饮水卫生,严禁外人及动物随意进入猪场,做好母猪分娩前后的环境清扫和消毒工作。接产时,每个乳头挤掉少许乳汁,以冲除乳头孔内的细菌和污物,并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拭乳房和乳头,然后尽快让仔猪吃到初乳,使仔猪迅速获得母源抗体,以增强抵抗力。
1.2.2 免疫接种 给怀孕母猪注射特异性菌苗可预防该病,国内已有多种菌苗供选用,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大肠杆菌K88、K99、P879三价灭活菌苗以及后者加上F41的四价灭活苗等,用于免疫怀孕母猪,均可使哺乳仔猪获得较高的被动免疫保护率。此外,用从本场分离的菌株制成的自家灭活菌苗,效果更佳。菌苗使用方法是,在母猪产前30~35天和15~20天各肌注一次,每次5毫升。
1.2.3 药物治疗 该病的病程很短,如果在窝内发现一头病猪后,应立即对全窝仔猪做预防性药物治疗,减少损失。对病原菌有效的药物有氟苯尼考、庆大霉素、黄连素、痢菌净、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等,但只能起到减少损失的作用,并且必须随时通过药敏试验更换敏感药品。以上药物按体重规定剂量,最好口服,每天2~3次,连用4~5天。也可在母猪临产前按每千克体重3~5毫克肌注头孢噻呋钠,以预防该病的发生,有较好的效果。当病猪脱水严重时,可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头每次20毫升左右。
1.2.4 高免血清治疗 应用本场康复猪、淘汰的老母猪或经过用自家灭活菌苗高免的育肥猪的血清,注射或给仔猪口服,均可收到良好的疗效。在仔猪出生后立即每头注射或口服1~2毫升,对该病有预防作用。治疗发病初期,的仔猪,每天口服或肌注各2毫升,连用2~3天,效果良好。
2 仔猪白痢 也叫迟发型大肠杆菌病,是在仔猪哺乳期间常见的腹泻病。
2.1 仔猪白痢的主要特征
2.1.1 发病日龄 该病多发于10~30日龄的仔猪,尤其是10~20日龄的仔猪最多,也较严重,1月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发病率50%左右,而死亡率较低。同窝仔猪中常见先后发病,症状轻重不一,时间拖的较长,往往此愈彼发。
2.1.2 发生原因 该病的发生常和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如没有及时给仔猪吃初乳,母猪泌乳量过多、过少或乳脂过高,母猪饲料突然更换或配合不当,气候突变、冷热不定、阴雨潮湿等,都可促使该病的发生或增加该病的严重性。
2.1.3 临床症状及病变 该病的主要症状是腹泻,排出灰白或白色的糊状、浆状有特殊腥臭味的粪便。体温和食欲无明显的变化。病猪怕冷、拱背、皮毛粗糙无光。发育迟缓,逐渐消瘦。病程长短不一,一般为3~7天左右,大部分病猪可自行康复,但易复发。剖检时仅见胃肠卡他性炎症。
2.2 仔猪白痢的防治对策 对该病的预防和免疫可参照仔猪黄痢,同时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2.2.1 早期补料 一般从仔猪出生后的第7天开始,选择适口性好、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颗粒料供仔猪自由采食,充分供给清洁饮水,可促进消化器官发育,增强抵抗力,防止下痢。
2.2.2 适时补给铁和硒 在仔猪出生后的第二天,一次性肌注5%的右旋糖酐铁2毫升或生血素等。在缺硒地区,可在仔猪出生后的1~3天肌注0.1%的亚硒酸钠―VE0.5~1毫升,断奶时再注射一次。也可给怀孕母猪产前注射2~3毫升亚硒酸钠―VE,加喂抗贫血药,对仔猪黄、白痢有预防作用。
2.2.3 药物预防 在母猪产前4天用左旋咪唑按12毫克/千克体重内服,或10毫克/千克体重肌注,初生后7日龄仔猪1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或8毫克/千克体重肌注,均可预防仔猪白痢。
2.2.4 药物治疗 用调痢生按0.1克/千克体重口服,每天1次,或投入饮水一次使用,连用3天,疗效显著;当个别猪治疗无效时,可选用痢菌净或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或用磺胺脒1份,鞣酸蛋白2份,药用木炭粉3份,酵母粉2份混匀,调成糊状,每次口服2~3克,每天2次。用多价大肠杆菌的高免血清治疗该病也有效。
3 猪水肿病 该病是由一种特殊的大肠杆菌感染后引起的急性肠毒血症,断奶前后的猪均可发病。
3.1 猪水肿病的主要特征
3.1.1 年龄特征 该病多发生于断奶后1~2周龄的仔猪,架子猪也可发病,尤其是生长发育较快的肥胖猪更易发病,发病率20%左右,病死率达80%。
3.1.2 发病季节 该病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呈地方性流行,常常局限于少数猪群。
3.1.3 发病诱因 该病的发生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如气候突变、阴雨潮湿时多发。饲料和饲养方式的改变,饲料单一或饲料中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均可诱发该病。
3.1.4 临床症状及病变 临床上以神经紊乱,偶有腹泻和突然死亡为特征。病程短促,一般为1~2天,个别病例仅为数小时死亡。病猪的主要症状为体温无明显变化,四肢无力,共济失调,口吐白沫,脸部和眼睑水肿,叫声嘶哑,后肢麻痹时卧地不起,在昏迷状态中死亡。剖检时常见胃壁尤其是胃大弯、肠系膜淋巴结、胆囊与喉头水肿为特征。
3.2 猪水肿病的防治对策
3.2.1 预防措施 严禁从发病地区引进种猪,加强断奶仔猪断奶前后的饲养管理,不要突然换料和突然改变饲喂方法,饲料喂量应逐渐增加,防止饲料单一,最好喂给配合饲料。缺硒地区应注意在饲料中补硒及维生素E,并增加青绿饲料供给量。
3.2.2 免疫接种 目前对该病尚未有正式批准的商品化菌苗可使用。据报道,用从本场分离的菌株制成的自家灭活菌苗,在仔猪断奶前1周每头肌注2毫升,可使仔猪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3.2.3 药物治疗 在仔猪断奶前1周至断奶后的3周内,在饲料中适当添加抗菌药物,如土霉素、新霉素等,每千克体重用5~20毫克;氟苯尼考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均能收到良好的防病效果。对病猪尚无特效治疗物,一般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发病初期采用亚硒酸钠―VE注射液对该病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