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将至 油菜秋冬种科学施策保丰收

浏览次数:1

白露将至,油菜秋冬种进入关键筹备期。当前全国油菜种植基础条件总体有利,但长江流域阶段性干旱等气候挑战不容忽视。确保夏油丰收,需紧扣“扩种稳量、提质增效”核心,以良种选择、科学密植、田间管理和灾害防控为抓手,精准落实分区域技术方案。

黄淮海区(主要包括河南、江苏和安徽北部、陕西关中及甘肃东南部等地)作为重要产区,尤需聚焦调墒防冻,通过蓄墒保墒、冬灌护苗等举措筑牢抗寒防线。各地需抢抓农时,严把播种质量关,培育冬前壮苗,为明年夏油丰产夯实根基。这既是保障食用油供给的必然要求,更是稳住农业基本盘的具体实践。

分类优选品种

广泛选用近五年新选育的高产高含油品种,含油量45%(干基)以上,亩产潜力200公斤以上,充分发挥产油量优势。

稻油轮作区茬口适宜、产量高,选用高产高油、耐渍耐密、抗倒性强的品种。丘陵和旱(坡)地易发生冬春干旱,墒情较差、养分偏低,选用耐旱、耐低硼的优质高产品种。

稻稻油三熟区茬口紧张、生育期短,选用极早熟高产高效品种,缓解茬口矛盾。此外,根肿病重发区选用抗根肿病的高产高油新品种。

提高整地质量

油菜大田种床质量是单产提升的基础,有利于油菜发芽和根系发育,关键是碎秸秆、开“三沟”。

保障秸秆还田。尽早腾茬晒田,秸秆粉碎还田,要做到切碎、撒匀,可采用大马力拖拉机旋耕或铧犁耕翻等方式,确保秸秆覆盖于行间,有利于抑制杂草和抗旱保墒。

开好“三沟”。早开沟、深开沟,避免“断头沟”,确保厢沟、腰沟、围沟配套(腰沟、围沟深度应达到30厘米以上,厢沟20厘米以上),排灌畅通,减轻渍害。旱(坡)地和排水较好的稻田大力推广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减少水土流失,保墒防旱。

适期精量播种

适期精量播种是确保群体优势的关键。

适期播种。直播油菜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播种,移栽油菜播种和移栽分别在9月中旬和10月下旬,有利于油菜秋发壮苗。

精细播种。融合肥料与农药精准定位直播,大力推广噻虫嗪类型种子处理剂包衣,多元种肥与包衣种子定位直播,确保播种行距20—30厘米,株距3—6厘米,播种深度0.5—2.5厘米。

合理密植。机械直播每亩用种200—300克,无人机飞播每亩用种300—400克,亩保苗3—4万株;移栽油菜密度0.5—0.6万株/亩,迟播迟栽油菜需适当增加20%—30%密度。

优化肥水管理

关键是重施基肥、种肥同播。

基肥减氮。推荐采用氮磷钾配比25—7—8的油菜专用缓释肥(含硼),或氮磷钾配比20—10—18的三元复合肥混合1公斤硼肥,稻茬田每亩施50公斤作基肥,旱(坡)地每亩施30公斤作基肥,与种子同播施于土壤下5—10厘米位置。

追施苗肥。三叶期每亩及时追施尿素5公斤促进幼苗期生长,冬至前后追施尿素3—5公斤腊肥提高油菜耐寒性。在长江上游、长江中游等红黄壤酸性土壤地区,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缺镁和缺硼现象,应结合一促四防喷施硼镁肥(每亩水溶性硼肥50克,油菜专用叶面镁肥0.4公斤)。

早防病虫草害

油菜秋季病虫害推荐采用噻虫嗪种子包衣等方式,有效控制冬前黄曲跳甲、蚜虫、小菜蛾等发生基数。西南地区应在5叶期喷施乙蒜素等杀菌剂及早防治霜霉病。草害防治坚持“封杀结合、以密防草、治早治小、减量控害”的原则,在播种后3天内立即选用精异丙甲草胺等进行封闭除草,力争实现全覆盖;对没有封闭除草的田块,可在3—5叶期采用精喹禾灵+草除灵等进行选择性除草。云贵高原和长江流域暖冬季节应做好秋季防虫工作,有效防治蚜虫和小菜蛾的发生。

积极防灾减灾

播前根据各区域气候特点,针对性选用耐渍、抗冻的油菜品种,增施磷钾肥提高抗逆性,合理增密提高群体抗灾能力。

防渍害。在播种后和开花期,要提前清除厢沟、腰沟、围沟中的杂物,保证“三沟”畅通。对于已经发生渍害的田块,每亩应追施5公斤尿素和2公斤氯化钾促进恢复。

抗干旱。应提早清理沟渠,采取抽水漫灌或喷灌等方式,同时可通过叶面喷施碧护、新美洲星等抗逆调节剂增强植株抗旱能力。

防冻害。寒潮来临前,通过叶面喷施赤霉素、芸苔素内酯等提高抗冻性。冻害后及时排除雪水并追施尿素(5—10公斤/亩)恢复生长。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