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的养殖技术方法简介

浏览次数:349
鹧鸪外形似鸡,大小如肉鸽,稍大于鹌鹑而小于雉鸡(山鸡)。成年公鸪体重0?6―0?85千克,母鸪0?55―0?65千克。母鸪一般在30周龄(180―210天)时达到性成熟,而公鸪则比母鸪迟3―4周方能达到性成熟,因此对公鸪应提前增加营养和光照。鹧鸪一年四季均可产蛋,但以春秋两季产蛋较多。商品鸪一般饲养80―90天,体重可达0?5―0?7千克,肉料比约为1∶3―3?5。鹧鸪生长迅速,饲养期短,生产性能高,繁殖力和饲料转化率均较高,因而具有较高的饲养价值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繁殖技术

  1、繁殖特性。

  后备鹧鸪长到28周龄,转入种用饲养阶段。约214日龄―245日龄,母鹧鸪开产。但由于公鹧鸪比母鹧鸪性成熟迟3周―4周,因此必须对公鹧鸪提前增加营养和增加光照。公母比例平养时1:3,笼养时1:4。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年平均产蛋80枚。产蛋量高低除受亲本遗传因子的影响外,还受环境条件影响。条件好时,鹧鸪利用年限为3年,产蛋量第二个产蛋年为最高。在产蛋期没有十分特殊的情况,但不允许移动或抓捕鹧鸪,否则产蛋量会显著下降,甚至停产。种蛋受精率92%―96%,孵化率达84%―91%。

  2、孵化。

  种蛋保存、消毒、选择、运输等原则上与鸡同。孵化时,孵化器内温度必须稳定在37℃―38℃,否则孵化率就会降低。孵化第1天―7天相对湿度为55%―60%,第8天―18天相对湿度为50%―55%,第19天―24天相对湿度为60%―70%,这样有利于雏鸪出壳。孵化第3天后,胚胎需氧量逐渐增加,需打开孵化器进气孔不断补充新鲜空气。特别在出壳时,更需足够的新鲜空气。

  入孵初20天,必须每隔2小时翻一次蛋,20天后不再翻蛋。一般蛋温32℃―33℃。孵化中后期,每次晾蛋10分钟―15分钟,第23天―24天不再晾蛋。鹧鸪蛋入孵后第7天―8天照头照蛋,第20天―21天照二照蛋,其方法与山鸡相同。二照后把发育正常的蛋转入出雏器,继续孵化至出壳。

  3、出雏与育雏。

  种蛋孵化23天―24天后出壳,有的25天才出壳。此时把绒毛已干的雏捡出,盛雏箱垫上草或软纸,以50只―100只放1箱为好。对刚出的雏要注意加温、透气,防止闷死。对已啄壳但无力出壳的胚雏可进行人工助产。助产要待雏的尿囊血管枯萎后方可进行,否则容易出血造成死亡。若孵化到26天仍不出壳的,一律舍弃。

  目前,先进的育雏热源是红外线灯。灯挂在离地面30厘米的高处,随雏鹧日龄增加逐步提高,一只250瓦的红外线灯,可照300只―400只雏鹧。育雏舍在入雏前打扫干净,进行消毒,在地上先铺一层熟石灰,然后铺8厘米―10厘米厚的垫草,约2周后再补充垫草,到厚度20厘米为止。

  育雏的温度应随周龄增加而降低。刚出壳至1周龄,育雏温度为35℃―36℃,每周降低1℃,直到24℃―25℃可以稳定下来;育雏1周龄内育雏室内相对湿度为60%―70%,1周龄以后降为55%―60%。在保证温湿度的前提下,应注意通风透气保证室内空气新鲜。育雏密度,1日―10日龄每平方米80只,10日龄―4周龄每平方米50只,4周龄―13周龄每平方米25只。育雏室光照条件为:出壳20小时至1周内,实行全日光照,强度为每平方米4瓦;1周龄后为16小时光照,强度为每平方米2瓦。光照太强会引起啄羽、啄趾、啄肛等恶癖。

  鹧鸪出壳后24小时内应先饮水,不要断水和缺水。鹧鸪第一次吃食叫“开食”。饮水后就可以开食。饮水、开食在24小时内完成。开食时可将饲料撒在厚纸板上或盘上,让雏鸪寻食。水槽与食槽要错开放,相距约1米。3日龄每天保持不断料,每只每日喂熟小米8克,3日龄―10日龄,每昼夜喂6次。10日龄至4周龄每天喂5次。

  育雏期管理

  鹧鸪0―8周龄可以成功地在多层笼内育雏或平面育雏。大部分商品鸡笼只要将笼底、食槽、饮水器略作改进即可。为减少足踝受伤,可在底部铺上0?6 厘米厚的网眼塑料网垫。至6周龄时应移入育成笼内或栏内进行饲养。

  管理技术基本同雏家鸡。为防啄癖,在6―9日龄断喙,至6周龄再断喙1次。采用断喙机断去上喙1/4―1/3。如不断喙,也可穿戴特制塑料鼻环。
  


[ 特种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