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 修改/删除信息 | 帮助 |
您好,欢迎来到民发发农业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种养殖 » 养蚕技术 » 蚕常见病的防治 正文

蚕常见病的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460
    一、微粒子病。俗称花肠,是毁灭性的传染病。1.病因:受微粒子虫的孢子感染所致。传染途径:一是胚种传染,即由患病母蛾产下感染的卵传给后代;二是食下传染,即蚕儿吃下了微粒子虫的孢子而致发病。2.症状:群体发育不齐,蚕体瘦小,食欲差,多成不眠蚕,迟起或蜕皮不良,有时在腹面两侧有胡椒粉状大小不一的黑褐色病斑。将5龄病蚕撕破外皮可看到绢丝腺呈乳白色的病变(突起)。病重的多不吐丝而毙死蔟中。胚种传染的多在2、3龄前死亡,3龄染病的5龄才死亡。3.防治:①制种场应严格执行虫蛾镜检,以制取无病蚕种,杜绝胚种传染。②养蚕前蚕房、蚕具彻底消毒。蚕期做好蚕体消毒和防病工作,减少食下传染。③加强饲养管理,收蚁时不收苗、尾蚁蚕,实行偏高温饲养,蛾、二眠淘汰迟眠蚕。

    二、白口仔病。包括中肠型脓病和空头性软化病。各龄期蚕均可发生,特别在3~6造高温季节,更易造成5龄期蚕暴发,是最普遍、最严重的传染病。1.病因:①蚕食下带病毒的桑叶。②不良环境条件诱发。如高温闷热,通风不良,叶质老硬和凋萎,蚕体饥饿等影响,易引起发病。蚕食下达到致病量的病毒4~7天发病。蚕儿染病后经48小时,病毒即随蚕粪排出体外传给健蚕,造成蚕座混育传染。如2~3龄期有少数蚕染病,5龄期便大量发病。4~5龄期染病,遇到高温等不良环境,5龄后期则暴发蚕病。2.症状:①中肠型脓病:小蚕食桑差,行动呆滞。大蚕体色变白,蚕体瘦小,排白色软粪,撕破蚕体,可看到中肠后部或整条中肠呈乳白色皱突。②空头性软化病:外表症状与中肠型脓病相似,但病蚕胸部较膨大而透明,似假熟现象,排稀粪或褐色污水。中肠无乳白皱突,肠内多无桑叶积累,呈黄褐色,略透明。3.防治:蚕大食前以消毒防病和饱食为主,大眠后以饱食防热埚为主,白口仔病即可控制。①严格做好养蚕前、饲育中和结束后的消毒工作,及时清除病蚕、弱蚕和迟蚕,防止混育感染。②选桑育壮小蚕,让蚕儿食饱、食好。干燥天气桑叶要添水喂蚕,增强蚕儿体质。③力求蚕房阴凉通爽,做到疏放,低放,少放,分散精养。④饱食就眠,起蚕及时放桑。

    三、体腔型脓病。1.病因:①食下传染。病原是滤过性病毒,常附于卵面或桑叶上被蚕儿食下而感染。小蚕和起蚕抗病力弱,容易食下传染发病。②创伤传染。蚕儿体皮创伤后,病毒由伤口侵入蚕体而染病。大蚕因创伤机会多,发病率较高。③不良环境条件诱发。当蚕儿感染病毒后,在气温变化大的湿重环境里,或吃食老、嫩桑叶,或过度密养等情况下,蚕体虚弱更易发病。2.症状:细蚕青身,将眠蚕皮肤紧张光亮,起蚕皮肉松弛收缩。大蚕体色乳白,狂躁不安,常爬向窝边,环节肿胀多成高节蚕,皮肤易破流出乳白色脓汁而死。本病属急性病,染病后4~6天死亡。3.防治:①彻底消毒蚕房、蚕具。发现病蚕及时拣出丢在石灰盆内。②各龄起蚕替屎前,用新石灰粉进行蚕体和蚕座消毒,发现病蚕时每天撒1次。③壮蚕期适当疏饲,减少蚕儿互相抓伤。分窝要细致轻放,避免损伤蚕体。④避免食嫩桑,增强蚕儿体质。温、湿度要调节均匀,不能忽高忽低,抓好排湿工作。
 
 
[ 特种养殖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更多..最新技术
推荐技术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