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红天蛾学名DeilephilaelpenorlewisilButler,是凤仙花主要的害虫,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均有分布。寄主除有凤仙花外,还有秋兰、草花等。
为害特点该虫是以幼虫的形式取食叶片,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是凤仙花的主要害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3-40毫米,翅展55-70毫米。翅、体为红色,有黄绿色闪光。头部两侧及背部有2条纵行红色带,腹部的背线及两侧为红色。前翅豆绿色,后翅近基部的一半为黑褐色,靠外缘的一半红色。
幼虫体长75-80毫米,头和前胸较小,后胸膨大,体上密布网纹,胸部淡褐色,鳞片状。胸足黄褐色,第一至第二腹节背面有1对深褐色眼状纹。纹中间有月牙形、淡褐色斑。斑周围有白色。各节背面有浅色横线,体侧有浅色斜线,腹部腹面为黑褐色尾脚,约5毫米。
蛹为纺锤形,长42-45毫米,灰褐色,有暗褐色斑。
发生规律该虫年发生2-3代,以蛹越冬,在翌年4-5月羽化成虫,开始活动为害,成虫有趋光性。一般将卵散产在寄主嫩梢上及叶端部,第二代成虫在7月出现,幼虫在6-10月食害叶片。幼虫老熟后吐丝粘土作茧,在浅土层内化蛹。
化学防治
(1)冬季翻耕土壤,消灭越冬蛹。幼虫为害期可进行人工捕杀。
(2)保护和利用天敌。
(3)根据其具有趋光性,可进行黑光灯诱杀。
(4)化学防治在幼虫发生期可喷布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4000倍液。
常用药剂敌百虫、溴氰菊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