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叶斑病是怎样发生的?

浏览次数:310
    玉米叶斑病是怎样发生的?

    玉米小斑病、大斑病、圆斑病都是真菌引起的病害。

    (1)小斑病: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种子表面一般附着菌量很低,在初次侵染中的作用很小。第二年春季气候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引起初次侵染。植株受害形成新病斑,其上产生分生孢子,又可借风雨传播进行重复侵染。小斑病发生、流行,除与菌源有关外,品种抗病性是重要的因素,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小斑病就有严重发生的可能。气候条件对小斑病发生、流行最为重要。小斑病菌分生孢子形成适温20~30℃,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6~33℃。玉米小斑病,以夏播玉米受害重。夏播玉米生长期,7~8月份温度适于小斑病的发生流行,如果此期间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田间湿度高,则往往引起小斑病大流行。相反,如果气候干燥,就发病轻。由于玉米生长过程中需要消耗很多的养分,如果肥料不足,特别氮肥的缺乏,不仅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和果穗的大小,而且影响植株对小斑病的抗病性,因此发病重。玉米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抗病性是不同的,在开花前的营养生长阶段,抗病性较高;开花后的生殖生长阶段,抗病性较低。

    (2)大斑病: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在一般地区,则两种越冬方式同时存在,而在东北冬季气温低的条件下,则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为主要方式,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次侵染来源。种子表面附着菌量很低,在初次侵染中作用很小。分生孢子侵入玉米植株形成病斑后,便可在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除与菌源量多少和品种感病程度、数量有关外,主要决定气候条件,其中以温度和湿度为最重要。大斑病分生孢子产生适温20~28℃,田间发病的温度一般在22℃以下。因此,我国大斑病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及南方高海拔山区的春玉米上。而平原地区,因气温高,限制了大斑病的发生。沿海玉米生长阶段,温度较低,此期间如多雨多雾或连续阴雨,有利于病菌孢子形成与侵染;同时连续阴雨,影响玉米光合作用,降低了植株抗病力,因此大斑病发生严重。玉米生长后期缺肥,尤其氮肥不足,影响到植株的抗病性,病害发生亦重。

    (3)圆斑病:目前仅发生在东北少数品种上。病菌以菌丝体状态在病残体和病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次侵染来源。病菌侵入玉米植株后,形成病斑,从病斑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病害蔓延迅速,玉米自交系、杂交种之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感病品种面积大发病重。


[ 大田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