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仔猪的死亡原因及对策

浏览次数:244
  哺乳仔猪阶段,最严重的问题是仔猪死亡率高,一般在10%左右,严重者在25%甚至一半以上。仔猪出生后的前3天是最危险的时期,占死亡总数的60%~80%。主要是由于仔猪初生虚弱、挤压、饥饿、疾病和寒冷等原因造成的。根据死亡原因,制订科学的管理制度,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死亡率。 

  1.挤压 母猪趴卧时,许多仔猪不能从母猪身下及时逃走而被压死,约占仔猪死亡总数的28%~46%。当前越来越多的规模化猪场及农户,将待产母猪迁至特制的母猪分娩栏内分娩。分娩栏设母猪躺卧区和仔猪活动区,两区用栅栏隔开,下面相通,可供小猪自由来往。母猪在分娩栏内分娩,能有效地防止母猪踩压仔猪。分娩栏的网床离地面20~40厘米,粪尿从网床的缝隙漏下,不污染乳头,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传播。与地面产仔相比较,哺乳率和断奶体重可提高15%以上。

  2.饥饿 仔猪因饥饿死亡的占仔猪死亡总数的21%,初生重低于0.90千克的仔猪,生存机会较低。因为它们的能量储备较少,难以与体重大、强壮的同伴竞争乳房周围的空间,如果得不到人为的及时护理,仔猪会在3天内死亡。在分娩时和产后12小时内,要经常对母猪和仔猪进行检查,这样可有效地降低因饥饿而出现的仔猪死亡。较大的仔猪也会因饥饿而死亡,原因有:一部分母猪泌乳量不足,不能满足全窝仔猪增长的需要;当仔猪错过一次或几次吃奶时,其他仔猪会很快吃完空乳头的奶。有经验的饲养员会很快识别出挨饿的仔猪。当窝产仔数较多时,会加剧竞争,死亡率也会增加。当一头母猪的产仔数超过12头时,即使熟练的饲养员,也将面临很大的困难。 

  3.并窝与寄养 在生产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有些母猪产仔数太少,每窝三四头,甚至一两头;而有些母猪则产仔数很多,由于母猪乳头数的限制,难以哺乳全部仔猪;还有一些母猪产后无乳或者产后因病死亡,新生仔猪嗷嗷待哺。遇到上述情况时,可用并窝与寄养的办法来解决。 并窝是指将两三窝较少的仔猪合并起来,由泌乳性能较好的一头母猪哺养。寄养则是将一头或数头母猪的多余仔猪,由另一头母猪哺养;或者将一窝仔猪分别给另外几头母猪哺养。用这两个办法来调剂母猪的带仔数,充分利用母猪的乳头,最大限度地减少小猪损失。同时,实行并窝以后,停止哺乳的母猪,可发情配种,进入下一个繁殖周期,也提高了母猪的利用率。 并窝与寄养,要在产期相近的几头母猪间进行。在产后3天以内并窝与寄养最容易成功。产期相距较远的,可考虑人工特殊护理,如通过胃管饲喂初乳或代用乳,来帮助虚弱的仔猪,提高其成活率。 

  4.疾病 仔猪死亡中约19%是由疾病引起的。拉稀和其他消化障碍,通常是最主要的疾病,为仔猪提供一个干燥、清洁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仔猪拉稀一般分为哺乳期间的黄痢、红痢、白痢和断奶后的腹泻。黄痢一般发生在产后3天内,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红痢一般发生在产后1周内,由魏氏梭菌引起;白痢一般发生在产后10天左右。由大肠杆菌引起,死亡率低于红痢和黄痢。仔猪腹泻主要是开食和换料引起的,此时采取一定的限量饲喂,可以避免或减轻腹泻。 

  5.寒冷 仔猪最怕冷。仔猪刚生下时,身体是湿的,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很少,身体的温度控制机制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在分娩和产后1周内,为仔猪提供温暖、防风的小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250瓦的红外线灯泡,在离地面45厘米处,环境温度可达34℃,可以满足仔猪对温度的需求。另一方面,在仔猪出生后,迅速擦干身上的水分,一则可以降低仔猪的能量消耗;二则可以刺激仔猪,提高其运动能力。 

  6.提高初生重 因为初生体重大的仔猪,生命力强,生长速度快,所以提高初生重具有积极意义。仔猪初生重的大小,与品种类型和妊娠母猪的营养状况有直接关系。引入品种和体格大的猪种,初生个体重较大;不同品种或品系的猪杂交,也可以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加强母猪妊娠后期的饲养,是提高仔猪初生重的重要环节,因为仔猪初生重的60%是在妊娠后期生长的。母猪妊娠后期,胎儿生长发育快,必须供给营养全面的饲料。若蛋白质缺乏,会影响仔猪的初生重和泌乳量;若能量缺乏,会影响仔猪的初生重和生命力;若维生素、矿物质缺乏,会造成仔猪软弱和初生重低。 

  7.降低分娩仔猪的死亡率 分娩过程中死亡的,主要是窒息引起的,降低分娩仔猪的死亡率,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淘汰老母猪,定期更新母猪群,因为随着母猪年龄的增长,其子宫紧张度下降,导致分娩持续期加长,容易使仔猪缺氧而窒息。二是注射催产素,以促进子宫收缩,缩短分娩时间。三是对刚出生的“假死”仔猪,迅速擦净鼻、口中的黏液,倒提两后腿,拍打其胸部,直到仔猪发出咳嗽声为止;也可以握其两前腿做扩胸运动;或者进行人工呼吸,都可以救活“假死”仔猪。 
 


[ 畜禽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