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猪血斑病的病因分析与治疗

浏览次数:343
    2004年11月,我县从四川省成都市某猪场引进约克和长白纯种猪104头,当运到二元母猪扩繁场后,其中有一头母猪发病。当地兽医诊断为猪丹毒,用药后未见效。经过仔细的临床症状分析,初诊为猪血斑病,通过治疗已治愈。现将该病例的发病、诊治和病因分析等情况简介于下。

    1 发病过程

    2004年11月12日,畜主黄某发现其猪四肢、腹下、背部及体侧等部位有点状出血,无饮食欲,认为是在长途运输过程中软组织损伤而导致的出血现象,未引起重视。次日,猪体温升高至41℃,呼吸急促,出血点不断扩大,出血范围不断延伸,出血点融合成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出血部位的皮肤突出,皮下组织出现出血性肿胀。

    2既往诊疗史

    2004年11月13日,当地兽医艾某诊断为猪丹毒,应用大剂量青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用药情况如下:青霉素560万IU,复方氨基比林40ml,地塞米松15ml,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2日后未见疗效。11月15日,经当地兽医龚某诊断,再次重复应用上述药物,仍未见效。

    3 临床检查

    该病猪体重约30Kg,卧地不起,不食,不愿走动,体温41.6℃,呼吸急促,粪便干燥,从鼻镜上端至背中部、胸腹部及四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出血部位皮肤突出,凹凸不平,肿胀部位无热无痛,大面积的皮肤呈紫红色,两后肢臀部皮肤的出血斑呈暗紫红色,机体极度消瘦,肋骨清晰可见。

    4 诊 断

    根据临床检查,既往诊疗史及猪场提供的免疫接种情况,结合长途运输情况进行分析,初诊为因长途运辅发生应激反应而导致的血斑病。此病应注意与下列疫病进行鉴别诊断:(1)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发生于身体下垂部位,且无黏膜充血;(2)血管神经性水肿:伴发大面积的皮下水肿,但没有出血,治疗后肿胀很快消失;(3)疹块型猪丹毒:皮肤有较大的充血性红色疹块,疹块多为菱形和圆形,指压褪色,肌注大剂量的青霉素有疗效。

    5 治 疗

    根据临床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性治疗,同时,配合维持疗法,用药情况如下:(1)安络血注射液30ml,盐酸异丙嗪2ml,复方氨基比林30ml,肌肉注射,每日2次;(2)葡萄糖酸钙50ml,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Vc4ml,Vk2ml,静脉注射,每日2次。两组药物同时应用。首次应用上述药物5~6小时后观察,疗效不太明显,但病情得到控制,体温下降至38.1℃。再次用药后症状都有所改观,出血斑(点)开始消散。第四次用药停用复方氨基比林。连续4次用药后,大部分出血斑(点)的吸收情况较好,颜色变淡,有的仅留下一个淡红色圆圈,病猪开始走动,有饮食欲,体温恢复正常,出血斑基本消散并开始结痂,但个别出血斑有破溃趋势,病情基本好转。停用安络血、维生素类药物,盐酸异丙嗪剂量减半,再连续用药3天。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和葡萄糖生理盐水2次后停止用药。经跟踪观察两周仍未发现病情反复现象。

    6 病因分析

    6.1 根据本病例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和诊疗情况,结合长途运输史和鉴别诊断,可以确诊为猪血斑病。血斑病(morbus maeulous)亦称为出血性紫癜(purpura haemorragic),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血管炎型速发性变态反应疾病,主要累积血管壁,造成各组织器官的浆液―出血性浸润,导致血管性紫癜,临床上以粘膜、皮肤、皮下组织、肌肉乃至内脏的出血和水肿为其病理和临床特征。本病主要发生于马,牛、猪和犬极少发生,呈散发性。在航运期间(或之后)有较高的发病率。

    6.2 就该病而言:首先,运输车辆相对狭小,装载过多,拥挤,并且在运输途中发生塞车数小时,车厢内的空气流通不佳,猪散发的热量蓄积于车厢内局部温度不断上升,猪的体温与车厢内的空气温度之差逐渐缩小,机体散热困难,体温进一步升高,导致机体发生应激反应。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了链球菌等病原体作为抗原使机体致敏,产生相应的抗体 (IgG为主),隔一定期间后,同类抗原物质再度进入机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基底膜,造成炎性变化,由于激活的补体吸引而积聚的中性白细胞,其溶酶体膜破溃,释放出组织胺等小分子蛋白质,破坏基底膜等支持结构,使血管壁通渗性增高,于是血液成分渗透至组织间隙,引起皮下、粘膜及内脏器官的出血和水肿。其次,为了减少产热,增加散热量,在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下,机体内分泌系统开始活跃起来,机体内的组织胺、激肽和前列腺素等具有舒血管作用的化学物质分泌增加,使毛细血管扩张,通渗性增强,血液循环总量增大。为了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其呼吸加快,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使心血管系统扩张,通透性增强。再次,由于动物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皮下组织及相应器官内(间)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嗜碱性白细胞致敏而释放出组织胺、五羟色胺和肝素等物质,作用于临近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结构被改变或破坏,使局部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间隙增大,毛细血管高度扩张,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渗出。同时,肝素进入血液后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质,导致渗出毛细血管的血液凝固不良。最后,在运输过程中,为了使车厢的局部温度降低,有利于机体散热,以减轻热应激的危害,用自来水浇淋种猪,突然的强制降温诱发感冒,加重了病情。

    综上所述,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使机体发生应激反应,破坏或改变毛细血管结构,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或毛细血管扩张乃至破裂,血液凝固不良,使血液逸出毛细血管外而致病。


[ 畜禽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