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对猪场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浏览次数:782
猪圆环病毒病2型(PCV-2)感染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较难控制的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哺乳仔猪和育肥猪,及怀孕母猪。其特征性临床症状为患猪体质不良,皮肤苍白。引起的疫病包括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增生性坏死性肺炎(PNP)、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PDNS)、猪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PRDC)、繁殖障碍、先天性震颤及肠炎等。同时PCV-2感染产生的免疫抑制极易引发其它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2006、2007年,猪圆环病毒在中国猪“无名高热症”发生中起着重要的诱因作用。目前,圆环病毒病在我国已普遍发生,表现为流行范围广、阳性率高、混合感染严重、种猪感染率高,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鉴于此,本文从该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以及防治等全方面进行剖析,给养殖户朋友提供参考,有助于更好的防治该病。

  1、病原特性

  猪圆环病毒(PCV)是兽医学上已知动物病毒中最小的病毒,PCV分为PCV-1和PCV-2两个基因型。PCV-1对猪的致病性正在研究,PCV-2已知具有致病性。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氯仿、碘酒、酒精、pH3的酸性环境,56℃和70℃的高温有一定的抵抗力;对苯酚、季胺盐类化合物、氢氧化钠和氧化剂等较敏感。

  2、发病机制

  PCV-2发病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1PCV-2在免疫细胞中增殖,表现出其本身的致病性

  PCV-2主要在机体的单核/巨噬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中复制,少数可在肾小球、支气管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和淋巴细胞中增殖。病毒可从全身巨噬细胞,包括肝、肺的肺泡和间质细胞及其他任何器官系统的炎症浸润液中的巨噬细胞中检出。在严重的PMWS病猪中能观察到显著的淋巴细胞缺失。

  2.2免疫刺激

  当有PPV、PRRSV等刺激因子存在时,PPV和PRRSV刺激了免疫系统并且促进了PCV-2的复制,其它非传染性刺激原与PCV-2共同作用同样可以加重PMWS症状及病变。另外,通过注射疫苗或免疫调节剂等非特异性刺激免疫系统,可以促进PCV-2的复制,因此在猪疾病发作期间不正当的免疫反而会加重PMWS临床症状。

  2.3免疫抑制

  PCV-2感染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也是其致病机理的重要部分。PCV感染后2d可明显的抑制巨噬细胞介导的、分裂素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在感染后8d可降低细胞MHC-Ⅱ类抗原的表达。现有的研究表明,MHC-Ⅰ类抗原及MHC-Ⅱ类抗原表达量的降低可能与病毒感染细胞时病毒介导的细胞膜的凹陷及病毒从细胞浆内向复制中心的移动有关。感染PCV-2猪T淋巴细胞(主要CD4+)和B淋巴细胞数量下降,说明急性感染PCV-2患猪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3、圆环病毒在中国的流行特点

  PCV-2对猪具有较强的易感性,可经口腔、呼吸道途径感染不同年龄的猪。怀孕母猪感染PCV-2后,可经胎盘垂直传播给仔猪。PCV-2分布广泛,尽管抗体阳性率很高,但一般为隐性感染。PCV-2常与其它病毒细菌,如猪细小病毒(PP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伪狂犬病毒(PRV)、副猪嗜血杆菌、沙门氏菌等混合感染,从而使疾病症状复杂化、严重化。

  3.1流行范围广

  截至2005年,全国PCV-2感染平均阳性率达55%,这充分表明PCV-2感染在我国猪群中已成普遍之势。其中涉及范围广,已陆续有二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道有猪圆环病毒的感染。各省发病情况虽有所不同,但已经可以证明圆环病毒2型感染已经在全国各地的猪场广泛存在。

  3.2PCV-2在我国健康猪群中的感染率非常高,阳性猪场多,血清学阳性率高。

  3.3PCV-2与其他病原形成混合感染比较普遍。

  PCV-2的感染会造成动物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再感染其他病原机会增大。免疫抑制导致猪群很容易受到猪瘟、伪狂犬病、喘气病、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的侵袭。

  3.4种猪PCV-2感染率高

  PCV-2导致的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虽然一般在仔猪发病,但PCV-2的源头是在种猪上,育肥猪体内也可以检测到的PCV-2。种猪抗体阳性率是最高的,这可能意味着种猪不表现症状的持续带毒及不断排毒,从而导致圆环病毒不断的在猪场内循环,绵延不绝。

  4、与圆环病毒2型感染相关的疾病

  4.1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PMWS(post-weaningmulti-systemicwastingsyndrome)最常见于6~12周龄,即断奶猪群。猪群患病率为3%~50%,死亡率为8%~35%。

  本病有六大主要临床症状:消瘦,呼吸困难,皮肤苍白,体表淋巴结肿大,黄疸和腹泻。

  剖检病变主要是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浅淋巴结肿大,肺肿胀,脾肿大,肾脏水肿,苍白,被膜下有白色坏死灶等。

  4.2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

  PDNS(porcinedermatitisandnephropathysyndrome)通常发生在8~18周龄的猪。该病首次报道于英国。PDNS主要发生在保育猪及育肥猪,目前在世界各养猪国家关于该病的报道越来越多。该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在患猪皮肤表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颜色由红色到紫色的斑块,这种病变常见于臀部、四肢及腹部,但也可能发展到胸部、侧腹部及耳部。轻度感染动物不发热,大多数可以自动痊愈。严重感染动物除了以上的皮肤病变外,还表现皮下水肿、跛足、发热、厌食、精神萎靡、消瘦、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以及苍白等症状。也有突然死亡病例,但很少。剖检病变:主要表现为肾脏肿大、苍白,表面常有淤血斑,脾肿大,小肠鸡肠样病变和淋巴结肿大等。

  4.3PCV-2相关性繁殖障碍

  PCV-2相关性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发病母猪发生流产、严重的死胎、木乃伊胎增加、新生仔猪死亡及断奶后仔猪死亡率增加。在死产和新生仔猪中最常见的病理损害为:肝脏出现慢性淤血,心脏出现心肌肥大及严重的非化脓性至坏死性或纤维素性心肌炎。PCV-2感染母猪后可使母猪产生病毒血症。

  4.4猪呼吸道病综合征(PRDC)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porcinerespiratorydiseasecomplex,PRDC)是一种严重危害生长-育肥猪的疾病。该病主要发生于16-22周龄的猪,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嗜睡、厌食、发热、咳嗽以及呼吸困难等。其组织学特征是患猪出现亚急性到慢性肺炎病变,主要表现为肺部广泛性的肉芽肿性炎症。

  4.5增生性/坏死性肺炎(PNP)

  对于PNP,该病最早于1992年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出现。PNP的特征性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肺泡中出现坏死细胞、大量巨噬细胞及蛋白样物质、Ⅱ型肺细胞增生及坏死性细支气管炎;偶尔可见肺泡中出现大量多核巨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引起的肺泡膈变厚的现象。Clark等对加拿大东部出现的典型PNP病例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发现,在这些病例中PCV-2普遍存在,偶尔与PRRSV和其它病原发生共感染。
4.6先天性震颤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先天性震颤(congenitaltremors,CT)是发生在新生仔猪的一种疾病,发生于初产母猪所产的仔猪,主要见于2~7日龄,其特征表现为新生仔猪的头部及四肢发生不同程度的双侧性震颤,震颤严重者因难以吮乳而饥饿死亡,外环境刺激因素可诱发或使震颤加剧,躺卧或睡眠时震颤停止。耐过一周者,可逐渐康复,但有的终生不断发生震颤。大多死于因震颤而不能吮乳饿死。一般发生率在10%~20%。病理剖检未见肉眼病变。在患PMWS猪的脑膜及大脑病变部位也存在少量的PCV-2。以上这些报道说明,研究PCV-2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也可以解释在某些PMWS发生地区为何会出现猪突然死亡的病例。

  4.7“无名高热症”

  目前普遍认为在2006、2007爆发的所谓猪“无名高热症”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其中包括蓝耳病毒、猪瘟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等等,这些病毒都可以引起免疫抑制,继发其他病原感染。导致病情的严重化和复杂化。除了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外,同时控制好圆环病毒病,对防治猪“无名高热症”的爆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5、PCV-2疾病的防治

  5.1预防

  目前世界上在研发的疫苗主要有PCV-2全毒灭活苗、PCV-1、PCV-2嵌合灭活苗、杆状病毒表达多肽PCV-2基因工程苗,但在我国尚未经临床验证,也未获得注册,因此主要靠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控制继发感染以降低损失,通过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来预防此病,现总结几点以供参考。

  1)控制引种检疫,预防该病的进场;

  2)严格采取“全进全出”策略:保育猪圈清空、消毒及晾干至少一周后再引入猪群。同时,需要将控制人员、车辆流动,避免从疫区引进猪群等措施落到实处;

  3)清除带毒母猪和种公猪并净化:因为母猪和种公猪的PCV-2阳性率很高,所以带毒母猪是猪场的主要传染源,公猪的精液可带毒,通过交配传染母猪,母猪通过多种途径排毒或通过胎盘传染哺乳仔猪,会造成仔猪的早期感染。

  4)预防保健:在母猪怀孕80d至断奶期间,仔猪保育期间和肥猪60kg~80kg体重期间,饲料添加0.1%的“抗疫键”,对预防该病有着很好的效果。同时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强化使得猪只抵抗其他病毒性传染病的能力大大提高,对猪的日增重,死淘率等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5)做好消毒措施:选用高效消毒剂,如复合醛、双链季胺盐-碘、戊二醛等;在猪场各个地方进行消毒,使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控制在最低程度。

  6)加强管理:降低饲养密度,改善卫生及温度状况。

  7)正确对待其他疾病疫苗免疫: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做好其他常见疫病的免疫接种,提高猪群的免疫力,以避免圆环病毒病与其他疫病混合感染。

  5.2治疗
  一旦发生圆环病毒感染,其发病特点和实际生产中由于该病而产生的免疫抑制的不良后果,很容易造成其它疫苗的免疫失败和并发一些细菌性疾病,增加疾病治疗的难度,并且伴随较高,建议采用以下方案防治:

  1)在饲料中添加1kg/t~1.5kg/t的腾骏“抗疫键”或3kg/t~6kg/t的德国“圆环克”,连续一两个疗程,每个疗程15d,对发病的猪群和未发病的猪群进行治疗,同时配合一些广谱抗菌药物如氟苯尼考、磺胺类药物等,减少并发感染。目前,该方法在治疗圆环病毒相关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2)同时采用黄芪多糖注射液并配合维生素肌肉注射,增进和调整病猪的免疫器官的功能,增强病猪的体质,以使病猪快速恢复。

  3)如有条件,仔细选择新型的抗病毒制剂如干扰素和猪用转移因子等,应坚持先试再用的原则。


[ 畜禽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