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流行热的综合防治

浏览次数:312
    奶牛流行热主要侵害牛,尤以成年牛或中青年牛易感。高产奶牛、大胎牛、青壮年牛发病后症状典型而严重。高温高压高湿的6~9月份是该病的多发季节。

    1.临床症状

    病牛体温突然升至41~42℃,经1~5天,才逐渐降至正常。病初精神沉郁,双肘部肌肉明显抖动,体表及末梢发凉(发热恶寒),呼吸急速,每分钟高达90~100次。心悸亢进并与呼吸、体温同步增加(暂时)。尾部脉搏浮数。听诊心脏,心音高亢,第二心音增强,时有杂音;个别病牛有急性心肌炎,后期死于心衰。病初便秘,粪干而黑,表面有粘液及血丝,少数病牛有膀胱麻痹症状,排尿困难。重病牛出现神经症状,兴奋不安。个别病牛出现酸中毒症状,双眼落泪。一般病牛,经过1~5天,临床症状消失;个别病牛反复发热,高热稽留1~2天后,又趋于正常,然后继续上升;多数病牛经过1~2次用药治疗后稽留于39℃以上;个别病例有流产、死胎或早产现象。

    2.病理变化

    剖解病死牛只,病变局限于肺、鼻腔、咽喉、气管、口唇和齿龈出血、糜烂。急性病例,主要病变为上呼吸道粘膜肿胀、充血和出血;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或有明显的间质性肺气肿,小叶间组织充满气体,严重者气肿蔓延至纵膈及下颌和腰背部皮下组织;淋巴结肿胀、充血和出血。肝、脾、肾等器官肿胀。心内膜有点状出血,右心室扩大,并充满血凝块。膀胱轻度充血,脑血管扩张,呈树枝状充血。真胃及小肠粘膜呈红色,食道肌有玻璃样变性。胸膜、腹膜、心包膜、肠系膜有点状弥慢性出血或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急死病牛血液有温热感,凝固不全。

    3.治疗方法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根治,在临床实践中,可采用中西药合用、综合治疗,以及紧急接种疫苗等手段减少死亡和损失。

    (1)强心补液,解毒护肝。早期病例,体温升高,可耳尖、尾尖放血,再行补液、补糖,注射樟脑针或安茶碱类,为防止继发感染,输液中可加入抗菌素。

    (2)使用降温方法或解热镇痛药。病牛体温升高时,用淋水降温或用冰块包敷太阳穴,同时肌肉注射复方安基比林、安乃近、百尔定等,或用制冷(8~10℃)水灌肠。

    (3)防止热应激。高温季节,牛群受热应激时,每天用冷水冲洗3~4次,挤奶厅应配备隔热、降温设施;晚放早收;多喂青绿多汁饲料;适当添加如碳酸氢钠、氯化钾等辅助药物。

    (4)排除肠道毒素。病初可用鱼肝油500克、人工盐100~150克灌肠,以利通肠健胃,排除胃肠道内毒素。

    (5)排除机体内毒素及代谢产物。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毫升、25%糖水针500毫升、林氏针500毫升、阿托品20~30毫升、20%安钠加10毫升和维生素C30毫升一次滴注,每天2次。

    (6)解除机体酸中毒。用5%碳酸氢钠500毫升,一次静脉滴注。

    (7)防止继发感染。用抗生素治疗,青、链霉素肌注或用四环素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8)中草药针剂配合治疗。高热初期,可用板蓝根针肌肉注射,每天3次,连用3天。

    (9)中草药汤剂灌服治疗。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连翘、柴胡、麻黄、薄荷、甘草、黄芩粉剂,开水冲服,每天1~2剂,连用3天。或用草药地胆头、银花藤、水杨梅、针草、岗梅、五色梅,煎水投服,每天1次,连用3天。

    4.防治措施

    (1)封锁疫区。局部地区封锁,隔离消毒;病牛隔离饲养,对症治疗。

    (2)紧急免疫。发现病例后,对无症状的群体,可普遍紧急接种奶牛流行热疫苗。

    (3)强化免疫。有条件的牛场,可考虑犊牛转群前注射疫苗。为防止免疫失败,可实行“双针”注射,强化免疫。

    (4)牛群特异性免疫。每年春夏季,进行奶牛流行热疫苗预防注射,免疫密度至少应达95%~98%以上。

    (5)除虫灭害。一定要做好杀虫、消毒、灭虱、灭蚊、灭蝇等工作,确保牛群安全。
 


[ 畜禽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