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生产瘫痪的临床诊疗

浏览次数:465
  奶牛生产瘫痪亦称乳热症,是母畜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代谢疾病。多发于奶牛。5~9岁和3~6胎的高产奶牛最常发生,初产奶牛则几乎不发生此病。多在产后12~48小时突然发病,亦有在怀孕末期或分娩过程中或产后数天发病的,但较少见。发病率高,影响大,损失重。一旦发生,以后多再发。其特征是由于缺钙而知觉丧失及四肢瘫痪,治疗以补钙为主,重在预防。

  一、病因

  (一)日粮中钙质不足。奶牛妊娠期间,母体本身产奶消耗和体内胎儿的生长发育,都需要大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的补充,如饲料管理不当,日粮中的钙质不足都会导致母体血钙水平的降低。

  (二)钙磷比例不平衡。正常的钙磷比例应为1.3:1至2:1。如果长期饲喂高钙日粮,钙磷比例不当或由于维生素D供应不足而影响了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均可导致奶牛体内钙磷的比例不平衡,造成产后瘫痪。

  (三)产后大量挤奶。产后奶牛由于胎儿带走大量的钙,且体质比较弱,胃肠吸收钙的能力也较强,若再大量挤奶,使本已低钙的奶牛钙磷水平急剧下降。

  (四)日粮中的钾等阳离子饲料含量过高。影响奶牛骨钙的正常调用,从而使母体血钙水平降低。

  (五)对干奶期奶牛饲喂了高钙物质。干奶期尤其是干奶后期奶牛对钙的需要处于最低限度,高钙物质在体内抑制了奶牛泌乳所必须的钙内环境调节机制的启动,致使奶牛产后不能及时地调用骨钙,使血钙水平降低,造成奶牛产后瘫痪。

  二、症状

  (一)典型症状。初期出现兴奋不安,对刺激敏感,继而出现共济失调,肌肉震颤,进一步转入抑制,呈典型卧姿,反应迟钝,甚至感觉丧失,对光线照射无反应。肛门松弛,反射消失。呼吸变慢,体温下降,心跳加快,末梢冰冷,乃至昏迷,死亡时毫无动静,少数病例死前有痉挛性挣扎。整个病程为12~48小时。

  (二)轻型症状。其症状除不发生瘫痪外,主要特征是头颈呈“S”状弯曲,精神沉郁而不昏迷,反射减弱而不消失,能站立却站不稳,体温下降却不低于37℃。一般轻型症状占多数。

  三、治疗

  (一)补钙疗法。按每100公斤体重含钙量2.2克补钙,最佳钙剂为20%~25%的葡萄糖酸钙(在葡萄糖酸钙中加入4%的硼酸,提高其稳定性),可一次缓慢静注500毫升,隔6~12小时重复注射,最多注射3次。也可以用10%的葡萄糖酸钙1000毫升加10%的盐水2000毫升一次滴注。还可用10%的氯化钙溶液缓慢推注,注意不司漏出血管。

  (二)同时补磷、钙、糖。如用20%的磷酸二氢钠溶液200毫升或30%的次磷酸钙溶液1000毫升、25%的硫酸镁溶液50~100毫升、25%的葡萄糖溶液1000毫升缓慢静注。

  (三)乳房送风疗法。这是一种传统疗法,特别适用于对钙疗法反应不佳或复发的病例。具体做法:用乳房送风器连接乳导管,将滤过空气经消毒好的乳导管分别注入四个乳区,使乳房膨胀(要求皮肤紧张,界限清晰,轻敲有鼓响,气少无效,气多易胀破,注气后结扎阻止逸气),迫使乳房血回流,提高血钙、血磷及血容量和血压,同时刺激皮层,消除脑缺血缺氧,解除抑制。

  采用上述疗法的同时,也可采用适当的对症疗法。患此病时,禁止经口投服药物。

  四、预防

  奶牛产前2周饲喂低钙高磷饲料,限制每天钙的摄入量在1000毫克以内,激活甲状旁腺机能。产前4周至产后1周,每天添喂氯化镁30克。增加谷物料,减少饼类和豆类蛋白料。产后即注射葡萄糖酸钙,减少挤奶,以喂犊为限,饲料中加拌红糖,同时肌注维生素D制剂。

  保持牛体、产房的清洁卫生,保持牛舍安静,预防可能诱发生产瘫痪迹象,越早治疗越好。
 


[ 畜禽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