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猪瘟的流行特点及防治

浏览次数:309
    在所有的猪病中,猪瘟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感染率和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当前我国猪瘟发病状况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猪瘟流行呈现典型猪瘟和非典型猪瘟共存、持续感染与隐性感染共存、免疫耐受与带毒综合征共存,且发病日龄的范围明显地拓宽;防疫方式也多种多样。该病疫苗从最初强毒结晶紫灭活疫苗到现在的猪瘟兔化弱毒冻干疫苗的防疫效果都非常理想,国外许多国家都已经依靠兔化弱毒疫苗消灭了该病,但是在我国防治效果还很难令人满意。
  
  病毒与流行特点
  
  猪瘟病毒是一个活体,它不会永久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因在体外继代或体内抗体压力下,而减弱其原有的毒性。反而减弱的毒力也可因在敏感个体继代感染后而增强或恢复原有的毒力。由于这种情况,当前猪瘟病毒已形成强毒、中间毒、弱毒型同时存在,初发地区强一点,常发地区弱一些。其中,强毒株不论猪的品种、年龄均可导致大多数猪发病和致死;中间毒株因自身抵抗力对感染有影响,发病后可能引起死亡,但也有从感染中康复的;弱毒株的感染,仅限于抵抗力弱的猪体,虽有点免疫性,但挡不住毒体入侵的发病猪,死不了,活不旺,也有长期带毒传播的,这类弱毒株只有对小猪或胎儿较易引起致病和死亡,它多发于免疫制度不健全,形成免疫紊乱,饲养管理不良的猪场或农村的猪群。
  
  当前猪瘟流行情况由暴发转向温和,由一般猪群转向重点发生在繁殖母猪的隐性感染、潜伏性感染和仔猪经胎盘感染,也由于不合理免疫所致,有的表现症状很不典型,而又不断地向外排毒、散毒,这些带毒母猪往往被忽视,而成为最重要的传染源。它们所产的仔猪也常出现胎盘感染,或者产生免疫耐受,如遇环境突变,母源抗体降低就会激发疫病。这也是目前一些规模性猪场、地方猪瘟自发传染的主要原因。农村有的猪场和猪群免疫制度不健全,注苗底子不清,防疫走了过程,有时也不时发病。再就是妊娠期间,胎儿通过母体病毒而发生先天染病,造成死胎;有的初生仔猪就是弱仔,特别难养;更有甚者,因先天感染产生免疫耐受,既不表现临床症状,日后注射疫苗也不产生免疫应答。当环境突变时又发生猪瘟,给预防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猪瘟潜伏期一般为5天~8天,根据临床症状和其他特征,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和迟发性四种类型。
  
  最急性型 
  
  病猪无明显症状,发病前精神及饮食均正常,突然发热,达41℃以上,皮肤和可视黏膜有紫绀,点状或弥漫性出血,鼻腔、视网膜出血,病猪常在发病后一天到数天内很快死亡。
  
  急性型 
  
  病猪精神高度沉郁,饮食大减或拒食,喜扎堆挤卧,肌肉震颤,被毛粗乱;弓背,步态蹒跚,两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粪便带有纤维素性黏液或血液;皮肤前期充血,继而变成紫绀色,并出现许多小出血点,以四肢、腹下、耳及会阴等部位最为常见,公猪阴茎包皮内有混浊、恶臭的液体,病程10天~20天。
  
  慢性型 
  
  发病初期病猪食欲不振,精神委顿,食欲不佳,体温升高,通常在40℃~41℃之间,并持续数周不降,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被毛枯燥,皮肤有紫斑或坏死痂;腹部蜷缩,行走无力。妊娠母猪一般不表现症状,但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死胎、早产等。病猪日渐消瘦,后期常因衰竭而死亡,病程1个月~3个月,甚至3个月以上。
  
  迟发性型 
  
  先天性感染低毒猪瘟病毒的猪在出生后几个月可表现正常,随后发生减食、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及运动失调等症状,体温一般正常,大多数猪只能存活6个月~9个月。
  
  免疫误区
  
  从理论上讲,利用我国自行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可有效地控制猪瘟的发生与流行,但是近年来免疫失败的现象逐渐增多,究其原因有很多。
  
  疫苗质量 
  
  如有些疫苗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或者疫苗未经严格检验就出厂,这样疫苗达不到规定的效价;此外疫苗在运输、保管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稀释液中含有影响疫苗的活性物质,稀释后的疫苗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或置于高温环境下,都会降低疫苗效价,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操作过程中的失误 
  
  如使用失真空的疫苗或超过有效期的疫苗,消毒不严造成潜伏期病毒的传播等都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猪瘟的流行特点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疫苗免疫效果通常是以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应用这一标准时,常有部分猪免疫后抗体水平不能达到防止亚临床感染的水平,这部分猪感染了强毒后常可引起亚临床感染,感染猪虽无明显症状,但在其存活期终生带毒、散毒,为猪瘟病毒主要宿主。再者是由于长期使用这类疫苗免疫后并没有彻底阻断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猪瘟病毒野毒仍然存在,并以低水平传播,致使弱疫苗毒也存在基因突变或与野毒发生重组而造成毒力返强的几率。另一方面,弱毒疫苗的普遍应用也促使猪瘟病毒发生了变异。由于以上几个因素的存在,便可形成猪瘟常发区,临床症状也以温和型猪瘟为主。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诸如某些传染病的发生,也可使动物机体对其他病源的易感性增强,对多种疫苗免疫力反应下降,甚至导致免疫失败,有些病毒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和免疫细胞,诱导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激活抑制性细胞,从而影响免疫效果。还有一些药物也会影响免疫效果,研究表明,四环素、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素、支原净、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对动物体内的抗体形成有抑制作用或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用抗病毒药物会直接对疫苗造成破坏。还有饲养管理不善和饲料质量等问题,如饲料霉变、营养物质的不足或缺乏,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过高,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等等都会抑制免疫应答,影响免疫抗体的生成速度或生成数量,从而导致免疫滞后或失败,以致影响免疫效果。
  
  防治对策
  
  合理选择疫苗预防 选择良好的疫苗:目前我国猪瘟的疫苗主要有组织冻干疫苗(I)和细胞冻干疫苗(II)两大类,因为猪瘟只有一个血清型,只存在毒力的差别,所以选择猪瘟疫苗时最应该注意的是该疫苗的抗原含量和是否有过敏反应,如果能保证以上这两点就可以放心地使用。
  
  对猪群抗体状况进行监测 目前的各种疾病相互感染,使得抗体水平已经不能用过去的经验进行检测,为了能更好地掌握猪群的抗体水平,所以必须对猪群的抗体水平进行定期的检测,然后设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合适的免疫剂量 目前疫苗的广泛使用,使猪群的免疫压力过大,同时疫苗的广泛使用也改变了病毒的生存环境,过去的免疫剂量已经很难满足现在的需要,所以为了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必须对防疫剂量进行改变,适当增加免疫剂量。一般对于外购猪群(30公斤)应在6头份以上,对于自繁自养的应根据母源抗体的水平确定,一般在4头份以上。为了能更好地使疫苗产生效力,可以在疫苗使用的同时应用一些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如猪用转移因子等。
  
  防止免疫抑制病感染 目前我国猪群的传染病种类繁多,不仅有许多原有的疾病,而且还从国外引进了许多新病,如蓝耳病、伪狂犬、猪流感等,而且近年来在国内发病率极高的猪附红细胞体病对猪群的免疫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减少猪瘟发病的前提是一定要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
  
  加强饲养管理 我国猪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存在许多人为的因素,如养猪者的意识落后,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源上改变,即倡导良好的防疫观念,摒弃那种宁可有病时再多花钱的观念;同时也把防疫观念制度化,许多人只是在发病或者别的养殖场发病的情况下进行防疫,一旦康复或症状不明显,就不免疫或随心所欲地任意改变免疫时间和剂量。总之,只有彻底改变人们的管理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另外,由于目前的市场行情刺激,许多人只关心利益而忽略了对猪群的饲养管理,使得猪群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这成为猪群发病和疫苗失效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还有饲料的原因,目前仍然有许多养猪者在饲养垃圾猪,即使应用配合饲料也是在原料方面能省则省,只关心成本而对猪群的健康关注较少,如应用霉变的玉米等,从而造成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对疾病的抵抗力明显降低。因此,养殖户要彻底改变这种养殖观念,要加强饲养管理为猪群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从而减少应激,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 畜禽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