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中旬,新农乡北沟村王某家饲养的猪只相继发生以高热、皮肤发红、耳尖及腹下等处出现紫红色斑块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经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与链球菌混合感染。
1 发病情况
该养猪户共饲养猪只124头,其中母猪13头、种公猪1头、育肥猪79头、仔猪31头。采用自繁自养方式喂养,并且严格按防疫程序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疫苗。9月初从外地购回1头杜洛克种公猪,购回后1周种公猪开始发病,9月中旬其它猪只相继发病,至9月末共发病79头,死亡7头(母猪1头、育肥猪3头、仔猪3头),发病率为63.7%,死亡占发病数的8.9%。
2 临床症状
精神萎顿或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呈稽留热,达41~42℃,呼吸困难、结膜潮红、粪便干燥、带有粘液,个别猪腹泻、小便黄色,全身皮肤发红,喜卧嗜眠不愿走动;病程长者,耳部、腹下、腹股沟及四肢下部等处出现紫红色斑块,结膜苍白或黄染、贫血、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摇晃不定,最后衰竭死亡。
3剖检变化
剖检3头病死猪,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外翻(3/3);脾肿大呈暗红色、质地柔软、有少量出血点(3/3);肝肿大、质脆呈土黄色、有小点坏死(2/3);肺肿大、水肿出血(3/3);肾肿大,被膜下可见出血点(2/3);心肌苍白松软,心内膜和心耳,心冠脂肪有弥漫性出血点(2/3);胸腔积液(1/3);胃和小肠粘膜有充血和出血(2/3)。
4 诊断
4.1取耳尖静脉血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稀释后,在400~600显微镜下镜检,可见在红细胞表面及血浆中呈球形、圆形、月牙形、椭圆形等形态的摆动虫体。血液涂片姬姆萨染色后油镜下镜检,可见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中的蓝色虫体。
4.2无菌采取病死猪肝、脾、淋巴结等病料涂片镜检,可见有散在的成双或短链排列的圆形球菌、革兰氏染色阳性。
4.3生化试验能分解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醇,不分解木糖、鼠李糖,产酸不产气,能产生硫化氢,不产生靛基质。
4.4将上述病料组织磨碎后,加生理盐水稀释成1∶10乳剂,接种于健康小白鼠2只,每只0.5ml,24h内死亡,死后剖检取心血、肝、脾等涂片镜检可见散在成双或短链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4.5将分离的菌株按常规方法做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1针高敏,对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庆大霉素中敏,对氟哌酸、链霉素不敏感。
5 治疗
立即隔离病猪、圈舍及用个用百毒杀及来苏儿消毒,死猪深埋或焚烧,全群用土霉素原粉拌料饲喂,对出现症状的猪只可肌注头孢1支/50kg?体重,每日1次或丁胺卡那霉素0.2ml/kg?体重,每日2次;肌注长效土霉素注射液0.1mi/kg?体重,每日2次;肌注血虫净1支/ 200kg?体重,每日1次或口服血虫杀胶囊每日1次,连用3d;对症状较重的猪可静注头孢1针或丁胺卡那霉素、VC、VB1、地塞米松(孕猪禁用)、安钠加、葡萄糖酸钙、VB12等,20d后猪群恢复正常。
6 小结
6.1 2002年秋季我市各乡镇养猪户猪只发生以高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有猪瘟、猪附红细胞体、猪弓形体、猪流感、猪链球菌等,有的是单独感染某一疾病,有的是混合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疾病,给养猪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6.2 应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及时确诊,选择敏感药物,以免贻误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和疫病蔓延。
6.3 此养猪户坚持自繁自养已经5年,但由于引进种猪时未隔离饲养,带入病原菌引发猪群中其他猪只发病。
6.4猪附红细胞体与链球菌感染经治疗后恢复期较长,应加强饲养管理,喂给易消化的饲料以加快病猪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