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
引起猪繁殖障碍的疾病很多,一般可分为非传染性与传染性两类。非传染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生殖器官畸形、机能障碍以及饲养管理等因素所导致;传染性繁殖障碍则主要是传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等引起。
1.1 非传染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1.1.1 先天性繁殖障碍 较为常见的是生殖器官畸形、发育不全,输卵管阻塞或形成盲端,缺乏子宫角、实体子宫、子宫颈闭锁以及阴瓣发育过度等。
1.1.2 机能性繁殖障碍 性腺机能减退或衰退,组织萎缩硬化以及卵巢囊肿。卵巢囊肿可分为卵泡囊肿与黄体囊肿。卵泡囊肿为卵泡上皮变性、卵泡壁增生、卵母细胞死亡,卵泡发育中断而卵泡液未被吸收或增生形成;黄体囊肿为卵泡壁细胞黄体化、增生变性形成。
1.1.3 子宫内膜炎 母猪常见的一种繁殖障碍,人工授精过程消毒不严、助产不当、胎衣不下等因素均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可致母猪发情异常,不易受孕,即使受孕也容易流产。
1.1.4 营养性繁殖障碍 高能量日粮使母猪过肥,特别是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下,在输卵管、子宫角与卵巢中沉积脂肪,卵泡细胞变性,致肥胖性不育。如果日粮中能量与蛋白质过于不足,可致母猪瘦弱,初情期延迟,不发情,卵泡停止发育或形成卵泡囊肿。维生素严重缺乏时会影响母猪妊娠及胎儿的发育,在母猪日粮中添加VA、VD、VE可改善繁殖效果,缩短繁殖间隔,提高受胎率,增加产子数。缺乏矿物元素如钙、磷,碘、铁等也影响猪的繁殖,使胎儿死亡、产弱胎或木乃伊始,有时引起流产,产死胎增多。
1.1.5 应激性繁殖障碍 热应激可引起母猪发情不规律,影响公猪精液品质,受精率降低,胚胎死亡,流产或产仔数减少。猪舍空气污浊,含有较多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1.2 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
1.2.1 猪瘟(HC) 该病是我国养猪业发病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猪瘟病毒(HCV)主要经由口腔或咽部组织侵入,不同品种和年龄猪均易感染,幼年猪最为敏感。感染潜伏期一般3~8天。怀孕母猪感染HCV后,不一定表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死胎、木乃伊胎、早产或产弱仔等。该病毒是引起仔猪先天性震颤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仔猪多在生后几天内死亡。
1.2.2 猪生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 该病又称蓝耳病,主要特征是母猪发热、厌食、流产、死产、产木乃伊胎、弱仔等,该病病原(PRRSV)主要侵害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1987年首先于美国发现该病,我国农业部曾于1997年组织了一次普查,各省种猪场的该病原抗体阳性率均在40%以上。
1.2.3 猪细小病毒病 该病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据报道PP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和感染,我国猪PPV抗体阳性率达80%以上。细小病毒病多感染在春夏季配种的头胎母猪,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也可通过交配传染,导致流产或胎儿死亡。
1.2.4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JE) 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病主要导致青年妊娠母猪死胎流产综合症与公猪睾丸炎,少数病例表现神经症状。我国为乙脑高发区,蚊子为传播媒介,故夏季发病率最高,发病猪多在6月龄左右。
1.2.5 猪伪狂犬病 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大多省市均有发生或流行,1998年一些养猪场出现了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新生仔猪大批死亡现象,其主要原因以PR感染为主。多种动物都可感染PR发病,哺乳仔猪发病最多,死亡率很高;成猪多呈隐性感染,能长期排毒,是主要的传染源。
1.2.6 猪附红细胞体病 该病病原属于立克次氏体,一般在夏秋流行,病猪表现为高热稽留,废食,精神萎靡,贫血,后期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仔猪衰弱,仔猪一般在一周内死亡。2001年我省苏北暴发该病,发病率高的地区达100%,低的地区也达到50%以上。
1.2.7 布鲁氏菌病 该病为一种人畜共患病,猪不分品种和年龄都有易感性。布鲁氏菌感染猪多呈隐性经过,少数出现典型症状,表现为母猪流产、不孕,公猪睾丸炎等。母猪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第4~12周,病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阴道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
2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主要症状
2.1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症状
2.1.1 发情障碍 母猪在繁殖年龄内数月不发情或发情周期紊乱,如到了配种年龄的后备母猪不发情,断奶后母猪较长时期不发情。
2.1.2 妊娠障碍 母猪屡配不孕,或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产仔不足和木乃伊胎。母猪流产前多无临床表现,少数有短时体温升高、食欲消失等症状,但能很快恢复。发生死胎的母猪妊娠期正常或推迟,产前胎动减弱或无胎动,产仔过程中同时出现活仔和死仔,或全部是死仔,一般分娩较顺利。有的母猪在妊娠期,部分胚胎在早期被感染死亡后被母体吸收,致使产仔数减少,一般产仔数在5头以下。
2.1.3 泌乳障碍 母猪患了无乳综合症,母猪在分娩时或分娩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发热,乳房肿大发硬,挤不出乳汁,拒乳等症状。
2.2 公猪繁殖障碍 一般表现为性欲降低,精液量减少,精液品质变差或死精,生殖器官炎症。
2.3 仔猪成活障碍 母猪产下的仔猪部分或全部生活力低下,不吃奶或拱奶无力,震颤或站立不稳,哀鸣,有的腹泻,体温正常或稍低,常于出生后1~3天死亡。
3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制措施
3.1 强化猪的饲养管理 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的关键,不仅能提高猪的生产力,而且有利于防止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3.1.1 科学饲养 饲养工作做得好,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猪群健壮,不易发生传染病,即使受到感染突发疫情,表现也较轻微。因此,应根据猪的品种结构、生理状态、营养需求,制定适合本场或本地区不同阶段猪的饲养标准。
3.1.2 科学管理 了解猪群现状,淘汰先天性不育个体,根据猪的品种、性别、年龄、性能等进行合理组群,按照养猪生产的工艺流程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同时,应为猪只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保持猪舍清洁舒适,通风良好,冬天能保温防寒,夏天凉爽防暑,促进猪的生长,减少疾病的发生,维持正常的繁殖生育,提高猪的繁殖率。
3.2 建立严格的隔离消毒与防疫制度
3.2.1 隔离制度 猪场须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及粪便管理区彻底隔离,严禁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饲养员不得相互串舍,各栋猪舍的工具不得串舍使用。如须引进种猪,应对供种场家进行考察,确认无疫病后方可引进。新引进的种猪,须隔离观察一个月后,确认健康无病并经防疫注射后才能转入生产区。送料车辆要定期消毒,场地内严禁饲养其他动物。
3.2.2 消毒制度 在猪场正门与生产区大门的出入口处均要设消毒房及消毒设备。每月两次用氢氧化钠溶液对整个场区环境进行消毒,每周对各栋猪舍的内外走道进行喷洒消毒一次。在疫病易发季节应适当增加消毒次数。对各类猪舍必须实行“全进全出”的消毒方法,对于病死猪尸体须在指定的地点焚烧或深埋,粪便可用发酵法或堆积法消毒,污水可用漂白粉消毒。
3.2.3 防疫制度 首先应对本地区或本场的猪群进行血清学调查,了解某些传染病原的感染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出预防接种的次数、剂量和间隔时间。在猪群免疫后10~14天,仍须抽样再行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抗体的消长情况,了解疫苗的免疫效果,不能盲目免疫和多次重复免疫。其次,应强化对传染病的检疫,严格淘汰血清阳性个体,对于健康猪群,应坚持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及生物制品。只有高度重视,切实采取综合的防制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引起的猪群繁殖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