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杆菌病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散发性传染病,鼠类是该病病原的主要贮存宿主。近几年常常发生由于鼠粪污染饲料而引起仔猪该病的爆发,对养猪业危害十分严重。
1 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
2002年4月21日,吉林省通化市某个体养猪场所饲养的42头断奶仔猪突然死亡2头,其余相继发病。病猪耳根发绀,体温升高,粪干尿少,呼吸困难。有的步态不稳,作转圈运动;有的头颈后仰抽搐。死前口吐白沫,四肢乱划。畜主给病猪注射青霉素,效果不理想。至4月26日,共发病13头,死亡11头。发病率为31%,病死率为85%。
2 病理学检查
2.1 尸体剖检 剖检三只猪尸,均有败血症及脑膜炎的变化。猪尸耳根发绀,肺允血水肿,气管粘膜充血、出血;肝脏颜色变浅,有明显的灰白色坏死灶;脑膜充血水肿,脑脊髓液增多且浑浊。有2头猪尸腹部皮肤有明显的小出血点及皮疹,有1头猪尸脾脏有少量出血斑点。
2.2 病理组织学检查 猪尸后脑部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脑血管充血,周围单核细胞浸润;血液嗜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增多。
3 微生物学检查
3.1 病料的采集 尸体剖检时无菌操作制血、脑脊髓液涂片及肝、脾、肾、淋巴结触片,同时无菌操作采取上述病料供病原分离培养用。
3.2 染色镜检 病料涂、触片经革兰氏染色后油镜下观察发现G+的、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多散在,也有呈“V”或“Y”字型排列的。肝脏和脑组织中含菌量较多。
3.3 分离培养 以无菌棉签饱蘸脑脊髓液于0.5%的葡萄糖血液琼脂上划线,另以无菌镊取小块肝组织划线于另一同样培养基中,均在37℃下含5%~10%的二氧化碳的低氧环境中培养观察。24h后形成圆形光滑的、半透明的、β溶血的露滴样菌落。将此培养物移植到肉汤中纯培养24h后呈均匀浑浊生长。
3.4 生化试验 24h发酵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M?R试验(+);V?P试验(+)。
3.5 动物接种试验 取0.5mL肉汤纯培养物经腹腔接种于幼兔体内,第三天血液单核细胞上升到48%;剖检发现肝脏、脾脏有小坏死灶;肝脏图片检查所见菌体与上述病料中的病原特征相同。
4 饲料病原检查
现场观察发现仔猪饲料被鼠粪严重污染。取5g仔猪饲料制成浸液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4℃下增菌培养,2周后取0.2mL培养液接种于5mL硫氰化钾胰胨肉汤中室温下培养48h后,再移植到血液琼脂上37℃培养24h后出现圆形光滑、灰白色半透明的、β溶血的露滴样菌落。培养特性及生化特性也与病料中病原相同。
5 药敏试验
结果发现分离到的病原菌对磺胺嘧啶钠、庆大霉素、氯霉素敏感,对青霉素、氨苄有耐药性。
6 防治方法
6.1 仔猪立即更换洁净饲料。
6.2 猪舍饲槽彻底消毒,防止鼠类活动。
6.3 患病仔猪使用磺胺嘧啶钠、庆大霉素治疗,配合补液。
7 小结与讨论
7.1 采取上述防治措施后疫情迅速得到了控制。
7.2 根据治疗结果及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微生物检查,该次疫情确诊为饲料引起的仔猪李氏杆菌病。
7.3 李氏杆菌病为G+菌,但对青霉素不敏感,且易产生耐药性,所以治疗该病时最好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药物。
7.4 该病目前还没有效果可靠的疫苗,其主要预防措施是加强饲养管理,避免鼠类污染饲料及圈舍饲槽等,避免猪食入老鼠等。
7.5 该病是多种动物共患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尸体处理时应遵循兽医公共卫生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