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猪场中的饲料与饲养技术要点

浏览次数:334
    饲料是养猪的物质基础,在整个养猪成本中占70%以上。营养研究是饲料配制与使用管理的技术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养猪业在猪营养研究基础上,以饲养标准为依据,以配合饲料质量控制为中心,建立了科学的饲养技术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养猪业随着营养科学的进展,随着饲料加工技术与喂养机械化的推广,在集约化猪场推行标准化饲养逐渐成为理论上的可能和实践上的需要。近年来,养猪业进一步向标准化与特色化并重、生产与环保兼顾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这种新趋势,集约化猪场的饲料与营养技术需要补充新的内容。下面以我国大型集约化猪场为背景,评述与饲料营养相关的技术知识。

    1  饲料生产经营发展的基本态势

    1.1  实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饲料产供销一体化

    在经济较发达和发达地区,万头规模以上的猪场一般自设附属饲料厂或饲料加工车间,除乳仔猪配合饲料外,基本实现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供应一条龙,并且在原料采购方面力求因地制宜,在加工机械方面并不一味追求洋化。

    1.2  建立健全以原料管制与生产过程控制为重点的饲料质量保证体系

    随着计算机配方技术的大力推广和营养技术信息的广泛交流,对于猪场的畜牧技术人员而言,要拟订满足猪基本生产需要的基础饲料配方并非难事了。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曾统计对饲料质量有影响的各主要因素的贡献率,其结果为:原料占50%,配方占20%,生产过程占20%,售后服务与使用管理占10%。基于上述事实,已有先进的养猪企业试图全过程导入IS09000体系,力求从控制饲料生产、种猪选育等上游因素的质量人手,确保最终产品(猪)的优质化和一致性。

    1.3  积极探索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载体的实用型新技术

    许多大型猪场依托扎实、配套的基础设施等资源配置条件,广泛地与国内外养猪发达地区的机构开展技术交流,不断地消化吸收许多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饲料与营养新技术。如早期断奶仔猪三阶段饲喂体系、以生长曲线模拟为主要手段的配方优化技术、以维护猪群整体健康水平为出发点的营养保健技术等。如东莞市塘厦源丰农业公司已建立较规范的拥有150头基础母猪的饲料试验基地,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美国谷物协会、台湾养猪研究所等机构的技术优势,依靠10万头生产规模的塘厦猪场的饲料使用效果追踪等反馈信息,不断地针对性开展饲料与饲喂技术试验。

    1.4  建立健全科学的饲料使用指南

    由于饲料使用管理对饲料质量的影响程度占10%,饲料使用方案直接影响养猪生产体系源头(种猪、乳仔猪)的生产表现,另从养猪成本构成分析,饲料成本占65%-80%,因此建立健全并执行科学的饲料使用规范十分必要。

    2  饲料与营养新技术概要

    集约化猪场饲料开发与利用的中心任务是不断提高整个猪群的饲料转化率和综合成活率,并在此基础上兼顾环境保护等社会效益。因此要求猪场建立健全较完备的资源配置,并且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技术创新体系。

    2.1  乳仔猪多阶段饲养体系

    其形成背景是早期断奶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其基本含义是对体重25kg左右以前的乳仔猪提供满足最大遗传潜力的多阶段(一般为3个阶段,如果实行SEW技术,可能需要4-5个阶段)饲料和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目前,在以下方面的研究与开展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2.1.1  断奶前的仔猪必须充分补饲:断奶给仔猪造成的应激是多方面的,其中以营养应激最为突出,而补饲作为从母奶向固体饲料的过渡,对断奶仔猪营养供给具有重要影响。Barnett等(1989)将仔猪分成不补饲、补饲玉米豆饼日粮、补饲玉米豆饼日粮+卵清蛋白(2.7%)3组,补饲从11日龄开始,28B龄断奶,研究了补饲对仔猪免疫应答、腹泻发生率及断奶后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补饲第1周采食较少,随后直线上升,直至断奶,但窝间、个体间差异很大,补饲与否对断奶前仔猪增重没有影。向,但窝仔猪数越多,每头仔猪增重和采食越少,补料中添加卵清蛋白,仔猪血清卵清蛋白抗体滴度显著上升,断奶前补饲断奶后发生腹泻的比例略有上升,但对生长性能没有影响。

    同样,Pajor等(1991)也发现断奶前仔猪耗料量在个体间、窝间差异很大,但不同的是耗料多的仔猪断奶前增重提高,但对断奶后增重影响不大。不过也有报道认为断奶前与断奶后饲料采食量呈正相关,可以用断奶前的饲料采食量预测断奶后的生长。Li等(1990)报道,断奶前给仔猪管饲40g大豆饼粉或奶蛋白(在7-14日龄管饲,每天5g,断奶后仔猪并未发生明显的腹泻,这也不同于Miller等(1984)的结果,他们认为断奶前至少采食400g日粮才可防止断奶后腹泻;但断奶前灌注低剂量大豆蛋白可引发短暂性过敏反应,这与Miller等(1984)的结果一致,他们认为在3周龄或更早断奶,仔猪在哺乳期采食少,断奶后可发生短暂性过敏反应。另外Li等(199la)在断奶前分别管饲仔猪30g脱脂乳、大豆饼粉、大豆浓缩蛋白、湿法挤压浓缩大豆蛋白,发现对仔猪断奶后皮褶厚的影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陈代文等(1995)自仔猪7日龄起分别补饲以玉米豆饼、豆饼、醇处理豆饼、乳蛋白为唯一蛋白来源的饲粮,21日龄断奶后,每个处理组一半喂与补料相同类型的开食料,一半喂复合开食料。

    结果表明,断奶后保持蛋白来源不变时仔猪的过敏和腹泻程比改用复合开食料时低,木糖吸收率和养分消化率高(P〈0.01〉,但补豆饼组例外;乳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最弱,腹泻程度最低,木糖吸收率和养分消化率最高;豆饼引起的腹泻最严重,腹泻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木糖吸收率和养分消化率最低;玉米豆饼和醇处理豆饼引起的腹泻程度居中(P〈0.05〉。同时通过对粪中大肠杆菌计数发现,腹泻程度与微生物增殖无关。此外,Fraser等(1994)用复杂日粮和简单日粮进行补饲研究发现,在断奶前补饲复杂日粮采食量多,增重快,断奶后喂相同的复杂日粮2周,饲料转化效率高,增重快。补饲量在个体间差异很大,在喂复杂日粮的处理中,出生后1-3周增重少的猪采食多,致使第4周龄及断奶后增重较快,喂简单日粮的仔猪也有这种现象。可见断奶前补饲抗原性高的饲料对仔猪肠道免疫反应有一定影响,容易引起腹泻,但对生产性能影响不大。

    但如果补饲抗原性低、可消化性高的平衡日粮(复杂型),补饲时间长,补饲量大,将会促进仔猪胃肠道、胰腺的发育成熟,有望提高断奶前后的生长性能。陈樵等(1994)即证实了这一点,他们报道,自4日龄开始浅槽诱饲的仔猪,35日龄时胃、小肠和胰腺发育接近成猪,显微和超微结构趋于完善,具备表达生理功能的细胞器和亚细胞器,胞质中含有大量酶原颗粒和内分泌颗粒,  胃酸分泌管道已经形成,具备了断奶后消化吸收固体饲料的条件。另外,张子亮(1994)通过对血糖的监测后发现,5日龄诱食,14日龄补料循序增加采食,35日龄断奶,仔猪血糖浓度恢复较快(比普通饲养条件下提前数月),5556-60日龄结束仔猪培育饲养,60日龄后转为生长猪饲养,仔猪生长一直很好,发育旺盛。

    看来这种模式在我国养猪业欠发达地区是适宜的,在我国养猪业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很可能不适宜。断奶前补饲空间大小对仔猪生长也有影响。Appteby等(1991)报道,在断奶前补饲面积增加2倍,仔猪采食可增加0.4-1.1倍,补饲期采食量大的仔猪在断奶后体重增加明显。补饲槽面积增大3倍,仔猪在断奶前最后3d,采食量显著升高,且在断奶前1d,采食量低的每窝只有0.6头,可见增加被饲面积可促进弱小仔猪的采食和生长,提高猪群整齐度。此外,增加补饲区面积或改善补饲区的位置布局,也可降低仔猪被压死的可能性。

    虽然用补饲来提高断奶仔猪生产性能有成功与失败的例子,但只要适当加大补饲空间,延长补饲期,选用抗原性小的平衡日粮进行补饲,促进补饲期仔猪采食足够的饲料,补饲的益处还是主要的,尤其在21日龄以后断奶的仔猪更是如此。断奶前大量补饲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肠绒毛缩短,腺窝增生,减少断奶引起的消化吸收障碍和营养性腹泻,从而提高断奶后仔猪采食量和增重,降低断奶造成的生长受阻和经济损失。因此,哺乳仔猪应尽早诱食,可提早至4-5日龄,而不坚持传统意义上的7日龄才诱食:哺乳仔猪应补料充足,一般认为21日龄断奶者断奶前每天采食量至少达到500g才算充分补饲,否则效果反而不如未补饲者;诱食料或代乳料的味道、组成应与母乳基本接近。


[ 畜禽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