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的防治

浏览次数:13

鹅口疮又称霉菌性口炎,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禽类上消化道的一种真菌性传染病。其特征是上消化道粘膜上形成白色伪膜和溃疡。一、病原

病原为白色念珠菌,为真菌,可形成假丝和孢子。

二、流行病学特点

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健康禽的消化道、呼吸道中。当各种原因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不良的环境条件、维生素缺乏及长期使用抗菌素等,使消化道菌群平衡失调而诱发本病。

本病鸡、鸽、鹅均易感,鹅以6周龄以内的幼龄鹅易感性高。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等都是传播媒介;同时也可经蛋壳传播。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耐过者淘汰率也高。

三、症状与病变

病鹅精神萎靡,羽毛松乱,生长不良,口腔粘膜形成黄白色假膜,病鹅吞咽困难,常不愿吃食,逐渐消瘦死亡。嗉囊松软下垂,挤压时从口腔流出酸臭气体或内容物。眼睑、口角有时可见痂样病变。

病变可见口腔、咽、食管、嗉囊粘膜肿胀、坏死,出血,表面覆盖白色、灰白色、黄色或褐色纤维素性或干酪样假膜,撕开假膜可见红色溃疡出血面,以嗉囊病变最明显。

四、诊断

根据上消化道特征性假膜的病变,结合症状及流行病学情况可以做出诊断。确诊需镜下查到病原。

五、防制

加强卫生及饲养管理,保持清洁卫生、通风干燥、营养及维生素充足,避免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广谱抗生素等是本病主要的防制措施。

病禽可用制霉菌素按50—200毫克/千克饲料混饲,连用3—5天。并在饮水中添加0.5%硫酸铜,连饮1—3周。克霉唑按每百只雏鹅1克混料内服,连用3—5天。口腔病变可用碘甘油或1%—5%克霉唑软膏涂擦,也可向食道膨大部注入2%硼酸水数毫升。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