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鹅皮下气肿有妙招

浏览次数:29

本病的发生,可见于粗暴捕捉,致使颈部气囊或锁骨下气囊及腹部气囊破裂,也可因其他尖锐异物刺破气囊或因肱骨和胸骨等有气腔的骨骼发生骨折,均可使气体积聚于皮下,产生病理状态的皮下气肿。此外,呼吸道的先天性缺陷亦可使气体溢于皮下。本病多发生于1周龄~2周龄以内的幼鹅,因临床上常见于颈部皮下发生气肿,故又称之气嗉子或气脖子。

防治措施

注意避免鹅群拥挤摔伤,捕捉或提拿时切忌粗暴、摔碰,以免损伤气囊。发生皮下气肿后,可用注射针头刺破膨胀的皮肤,使气体放出,但不久又可膨胀,故必须多次放气才能奏效。最好用烧红的铁条,在膨胀部烙个破口,将空气放出。因烧烙的伤口暂时不易愈合,所以溢出气体可随时排出,缓解症状,逐渐能痊愈。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