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短粗瓜”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浏览次数:8

当前“短粗瓜”的形成与早春季节西葫芦花芽分化不良有关。由于该期棚室气温、地温低,光照弱,通风透光性差,叶片光合效率低,营养积累少。再加上西葫芦根功能下降,对于肥水的吸收、运输、利用受阻,从而导致西葫芦花芽分化不良。

另外,在西葫芦果实发育过程中,点花药浓度过大,点花药时间过早,易导致瓜条发育不正常;留瓜多,不疏瓜,造成瓜条营养不足,其生长、发育会受抑制,“短粗瓜”易发生;水大、肥大伤根,吸水、吸肥能力下降,西葫芦地上部分肥水供给不充分,也易使得瓜条畸形。

在生产中,菜农应根据以上原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1.定植前,基肥搭配以农家肥(鸡粪、鸭粪)20方左右与三元复合肥150斤左右混施,长效加速效,满足西葫芦整个生育期生长、发育的养分需求。定植时,通过穴施大源落地生根抗死棵或激抗菌968壮苗棵不死(80—120公斤/亩),协调植株长势,培育壮苗壮棵,为西葫芦花芽分化打下营养基础。

2.西葫芦坐瓜后,一方面注意棚室保温、增光。白天温度保持在20—22℃,夜间温度12—14℃。及时擦拭棚膜,通过摘叶、吊蔓,增加植株间通风透光性;另一方面追施6—8公斤/亩促果攻果型(20—10—30)芳润冲施肥并配合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500倍液混多聚硼1500倍液。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