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吸虫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寄生于奶牛的肝脏、胆管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分布广泛,常呈地方性流行。临床以急性或慢性肝炎、胆管炎、及全身中毒和营养障碍为特征。多发生于洼地、草滩及沼泽地带放牧的奶牛,以夏季为主要感染季节。
一﹑病因虫卵随着病牛粪便排出体外,发育成毛蚴,钻入中间畜主椎实螺体内发育成胞蚴、雷蚴、尾蚴,再钻出螺体外发育成囊蚴,附于水草,当牛吃了之后,蚴虫转入肝脏及胆管,发育为成虫,经虫体机械刺激和毒素作用而损坏肝胆管。
二﹑症状依机体内感染虫体数量及牛的年龄和饲养管理水平不同而表现不同症状。犊牛症状较重,甚至发生死亡。成年牛呈慢性经过,表现为消瘦,贫血,体质衰弱和产奶量下降;严重的食欲不振,前胃迟缓,腹泻,体温正常或升高。孕牛可能会流产。剖检可在病死牛的肝胆管中发现肝片形吸虫。
三﹑预防措施
1﹑定期驱虫,消灭中间宿主,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饮水和饲草卫生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驱虫的时间和次数可根据流行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针对急性病例,可在夏秋季选用肝蛭净等对童虫效果好的药物进行驱虫。针对慢性病例,全年可进行两次驱虫,分别在春季和秋季进行,南方地区可根据情况增加一次驱虫。粪便中含有大量虫卵,牛的粪便是虫卵扩散的重要媒介,特别是驱虫后的粪便,应加强牛场粪便清理工作,粪便要集中堆积、发酵杀虫。
2﹑在放牧地区应采取措施消灭中间宿主。利用兴修水利,改造低洼地,使螺无适宜的生存环境;大量养殖鸭、鹅,用以消灭螺类(但应注意防止禽吸虫病的流行,因为禽的许多吸虫的中间宿主也是螺类);亦可采用化学灭螺法,如从每年的3-5月份,气候转暖,螺类开始活动起,利用1:50000的硫酸铜或氨水、2.5毫克/升的血防67或在草地上小范围的死水内用生石灰等进行灭螺。
3﹑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家畜感染囊蚴。牛的饮水最好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并保持水源的清洁。尽可能选择高燥地区放牧,不要在低洼、潮湿的地带放牧(可将低洼潮湿地的牧草割后晒干再喂牛)。在牧区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划地轮牧可以大大降低动物感染的机会。对怀疑有本病感染的地区,最好不喂青饲料,或将青草晒干,贮藏6个月以后再喂。
四﹑治疗
治疗肝片吸虫病时,不仅要进行驱虫,而且应注意对症治疗,尤其对体弱的重症患畜。驱除片形吸虫的药物较多,目前常用的药物有丙硫苯咪唑和硝氯酚。
1﹑病牛驱虫,丙硫苯咪唑15毫克/千克体重,灌服。硝氯酚6毫克/千克体重灌服。同时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防疫性驱虫。
2﹑安全放牧,避免在低洼潮湿地放牧和饮水,以减少感染。
3﹑粪便堆积发酵,消灭虫卵。
4﹑用0.2%硫酸杀灭椎实螺,也可改善土壤环境条件。
5﹑改善饲草、饮水条件。可疑感染地区最好吃青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