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奶牛在产后的泌乳高峰期由于受到各种应激,导致繁殖率下降,母牛产犊间隔延长,不仅增加了饲养管理及配种费用,也减少产犊数,影响奶牛终生产奶量和经济效益。因此,高效的繁殖效率已成为确保奶牛终生产奶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现介绍提高经产奶牛繁殖率的综合措施。
一、加强饲养管理
1.注意营养平衡。在奶牛产前、产后的饲养管理中,蛋白质与能量不足均可导致子宫复旧延迟,继发子宫炎症,可造成卵巢机能不全。维生素A和维生素E不足、微量元素缺乏,可造成母牛长期不发情或发情无规律、不排卵、受精卵着床困难、胚胎早期死亡等。粗纤维不足除可导致代谢病以外,还可造成胎衣不下等产科疾病。因此,饲养者应根据奶牛生理特点和生长阶段要求,按照常用饲料营养成分和饲养标准配制饲粮,精青粗合理搭配,实行科学饲养,保持奶牛3-3.5分的体况评分,最好采用TMR饲喂方式,能有效提高繁殖性能。
2.围产期要精心管理。围产期是牛群生产力和收益的关键控制点。处于围产期的牛喜卧懒动,产道常流出各种黏液,极易受细菌感染,造成子宫炎症。饲养员应每天在运动场缓慢驱赶牛运动2次,每次1小时。围产期奶牛舍要有良好的卫生环境,适当而有序的管理手段,保持奶牛拥有健康的体质和继续生产的能力。分娩时严格消毒产房和牛体后躯,以自然分娩为主。
二、减少繁殖障碍
奶牛的繁殖障碍包括暂时性或永久性不孕症,主要有慢性子宫炎、隐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颈炎、卵巢机能不全、持久黄体、卵巢囊肿、排卵延迟、繁殖免疫障碍、营养负平衡引起生殖系统机能复旧延迟等,高产奶牛更为普遍。
减少繁殖障碍的主要方法是实行产后监控。即从分娩开始至产后60天之内,通过用观察、检测(查)、化验等方法,对母牛实施以生殖器为重点,以产科疾病为主要内容的全面系统监控,可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治疗母牛生殖系统疾病或繁殖障碍,促进产后母牛生殖机能尽快恢复。
对奶牛的繁殖机能障碍要积极治疗。对于异常发情、产后50天不发情的奶牛,应请兽医进行系统检查,确诊患有子宫、卵巢等实质器官疾病时,应及时治疗并作好病史记载,跟踪检查。
三、提高发情检测率和配种率
发情检测是奶牛饲养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坚持每天早中晚三次发情观察,可显著提高母牛发情检测率。其方法主要有人工观察法、直肠检查法、电脑计步法等,可采用多种方法并用,检测率更高更准确。
奶牛出现不发情或乏情多数与营养有关,应及时调整母牛的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措施。对因繁殖障碍引起的不发情或乏情母牛,可采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氯前列烯醇、三合激素等激素进行催情,能收到良好效果。可用兽用B超仪对母牛进行早期妊娠诊断,一般配种后28-30天可确诊是否妊娠。对未孕母牛下一情期要及时配种。
四、使用优质冻精适时配种
应保证所选公牛具备良好的繁殖性能,其冻精符合国家标准,保证配种所用冻精的安全性和优质性。直肠把握输精法是奶牛配种最常用的方法,必须严格按照输精操作技术规程,适时而准确地把一定量的精液输到发情母牛子宫内的适当部位,避免生殖道损伤和感染。
奶牛发情持续时间短,排卵出现在发情结束后,准确地把握配种良机,能大大提高受胎率。可通过母牛以下表现判断最佳输精时间:母牛发情开始减弱即由不安转向平静;外阴肿胀开始消失,黏膜颜色由潮红变成粉红或带有紫青色;黏液由多到少,呈黏稠微浑浊状,拇指和食指间蘸起的黏液可牵拉7-8次不断;直肠检查卵泡直径在1.5厘米以上。
总之,提高奶牛繁殖率的最终目标是缩短产犊间隔,延长奶牛的使用寿命,提高终生产奶量和经济效益。而母牛在分娩后一定时间内进行药物处理,促进生殖机能恢复,缩短产后发情期并适时配种,在配种后进行早期妊娠诊断,及时诱导空怀牛发情等,是提高繁殖效率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