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一日,今年已经七十六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长沙向中外媒体记者宣布:今年,中国超级杂交稻计划又结硕果,亩产八百公斤的第二期超级杂交稻得到了大面积推广。据测算,这个二期超级杂交稻预期推广目标实现后,每年至少可以增产三千万人的口粮。与此同时,袁隆平胸有成竹地宣布了两个计划:一是在二○一○年以前,如期实现亩产九百公斤的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目标。二是在多国推广杂交稻2250万亩的基础上,在二○一○年前扩大到种植22500万亩的规模,让杂交稻造福全人类。\大公报记者李雷刘巧雄
袁隆平最早提出了“三系配套”的技术方法。通俗地说,“三系配套”首先是给不育系“母水稻”找一个具有特殊本领的“丈夫”,也就是雄性不育保持系的品种。它除了本身雌雄蕊正常,使自己能繁殖后代外,还能给“母水稻”授粉,使之结出的杂种仍然保持不育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再给“母水稻”找另一个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丈夫”,这个恢复系除能自繁外,还能用亲和的血缘“医治”不育系不育的“创伤”,使它们双方的“爱情结晶”(即杂种)迅速圆满地恢复生育能力,并且高产优质。
要育成“三系”法杂交稻,必须突破“三系配套”、强优组合选配、高产制种三道难关。袁隆平和他的学生用六年时间,试验了1000多个品种3000多个组合,仍没有找到一个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
远缘杂交海南获宝
困难并没有使袁隆平动摇。在经过多番思索和推敲后,袁隆平想到了国外通过南非高粱和北非高粱的远缘杂交获得成功的范例,一下子悟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些年来用的试验材料,都是国内各地的水稻品种,杂交的双方还是太“亲近”了。
于是,袁隆平提出了“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新思路,与“得意门生”李必湖等人远赴海南采集材料。在海南的大片野生稻群中,袁隆平发现了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这一重大发现,为“三系”配套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袁隆平将这株称为“野败”的材料,分送给全国十八个科研单位,通过大协作,终于在一九七三年实现了“三系”配套。
从一九七六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左右,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并逐步推广到全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累计推广面积达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一九七九年四月,袁隆平出席国际水稻研究所举行的学术大会,他宣读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引起轰动。一家世界著名农业科学杂志刊登了袁隆平的大幅照片,称其为来自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世界著名企业家、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博士专门邀请袁隆平访美,赞扬他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并让其下属种子公司在美国试种杂交稻。
一九八二年,袁隆平再次来到国际水稻所参加学术研讨会,一进会场,全球水稻研究界的一流专家们全都站起来,用经久不息的掌声为他在杂交稻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喝采。
名满天下科研不止
“三系”杂交稻的成功举世瞩目,但袁隆平很冷静。他说:“我是一个喜爱跳高运动的人,搞科研像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著你,要是不继续跳,早晚要落在别人后面。”正是如此,袁隆平提出了杂交稻由“三系”向“两系”发展,再向“一系”进军的思路,相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三系”和“两系”杂交稻已累计推广50多亿亩,共增产稻谷5000多亿公斤。
去年六月开始,袁隆平在湖南西城实业集团及长沙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下,在西城科技园启动了破解杂交水稻基因功能密码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分离与杂种优势利用相关的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三期超级杂交稻培育上。对此,袁隆平告诉记者,如果“三期超级杂交稻培育”栽培育种成功,既能解决增产问题,也有望解决培育抗虫、抗病、抗灾害能力强的优质稻品种难题,从而使人们吃上真正的绿色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