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

浏览次数:19

一、防治任务

全省夏秋季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研判,预计夏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虫害总体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3900万亩次,需防治面积约3000万亩次。

二、防治目标

进一步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综合防治效果达85%以上,玉米重大病虫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化学农药使用持续减量化。

三、关键技术措施

1.明确防治重点。

以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等钻蛀性害虫和玉米南方锈病、弯孢叶斑病、小斑病等叶部病害为重点,兼顾桃蛀螟、蚜虫、穗腐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2.推行总体防治。

7月下旬至8月初,以草地贪夜蛾、二代玉米螟、三代棉铃虫、弯孢叶斑病、小斑病、玉米南方锈病为主开展总体防治;8月下旬,以玉米南方锈病、草地贪夜蛾、三代玉米螟、四代棉铃虫为主,兼顾桃蛀螟、弯孢叶斑病、小斑病、穗腐病等。

3.开展绿色防控。

(1)农业防治。及时追肥,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性。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人工摘除草地贪夜蛾、玉米螟卵块,降低害虫基数。

(2)理化诱控。在成虫发生高峰期,使用杀虫灯、性诱剂、食诱剂诱杀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成虫。随着作物生长,注意调节诱捕器高度,及时清理诱捕器、更换诱芯,以达到最佳的诱杀效果。

(3)生物防治。玉米全生育期注意保护利用寄生蜂、寄生蝇、瓢虫、步甲等天敌昆虫。在害虫卵期可应用人工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控害技术。幼虫低龄阶段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短稳杆菌、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喷施或撒施,持续控制害虫种群数量。

4.做好化学防控。

(1)草地贪夜蛾达到防治指标时(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成株期防治指标分别为被害株率5%、20%和10%;对于世代重叠、危害持续时间长、需多次施药防治的田块,可采用百株虫量10头的指标),选用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等高效低风险农药。

(2)玉米螟于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花叶株率达5%-10%时进行挑治;花叶株率达10%以上时进行普治;花叶株率超过20%,或百株玉米累计有卵30块以上,需连防2次。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酰胺类、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杀虫剂喷雾防治。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防治药剂参考玉米螟。

(3)蚜虫点片发生时进行挑治,当有蚜株率达到30%-40%,出现“起油株”(蜜露)时应进行全田普治。选用对蚜虫高效且对天敌杀伤小的噻虫嗪、吡虫啉、吡蚜酮等药剂防治。

(4)南方锈病可选用三唑酮、丙环唑、戊唑醇、己唑醇、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等对水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连喷1-2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喷药时,可在药液中加入芸苔素内酯、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叶面肥。

(5)玉米弯孢叶斑病、小斑病等叶部病害可选用苯醚甲环唑、丁香菌酯、吡唑醚菌酯、丙环·嘧菌酯、戊唑·肟菌酯等杀菌剂喷施,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再喷1次。

五、注意事项

杀虫灯注意在害虫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夜间活跃时段使用,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平衡。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应大面积连片应用,且不能将不同害虫的诱芯置于同一诱捕器内。根据玉米中后期病虫的发生情况,可将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混合喷施,实现一喷多防。生物农药应适当提前施用,确保防效。施药宜在清晨或傍晚,用水量要足,施药部位要精准。推广使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提升防控玉米中后期病虫作业能力。玉米中后期使用植保无人机施药,亩施药液量2-3L,以提高防治效果。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