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小麦的主要地下害虫

浏览次数:16

为害小麦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三种,主要发生在小麦秋苗期和返青后至灌浆期。

1、蝼蛄

蝼蛄危害小麦的时间是,从播种开始直到翌年小麦乳熟期,它在秋季为害小麦幼苗,以成虫或若虫咬食发芽种子和咬断幼根嫩茎,或咬成乱麻状使苗枯死,并在土表穿行活动成隧道,使根土分离而缺苗断垅。危害重者造成毁种重播。

2、蛴螬

幼虫危害麦苗地下分蘖节处,咬断根茎使苗枯死,危害时期有秋季9~10月和春季4~5月两个高峰期。蛴螬冬季在较深土壤中过冬,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幼虫开始向地表活动,到13~18摄氏度时,即为活动盛期,这时主要危害返青小麦和春播作物。

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成虫白天潜伏于土壤中,傍晚飞出活动,取食树木及农作物的叶片。雌虫把卵产在10厘米左右深土中,孵化后幼虫危害大豆、花生及麦苗。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或幼虫过冬。如越冬幼虫多,翌年为害就重。

3、金针虫

以幼虫咬食发芽种子和根茎,可钻入种子或根茎相交处,被害处不整齐呈乱麻状,形成枯心苗以致全株枯死。春季3~5月,秋季9~10月是为害期。

常见的沟金针虫2—3年才能完成一个世代,大部分是以幼虫在23~33厘米土层中越冬,在10厘米以下地温达8摄氏度,幼虫开始活动;土温达8~12摄氏度时,上升到小麦根际周围开始为害。在4月中旬为害最重。干旱或多雨时,幼虫躲在深层,这时危害较轻。雌虫把卵产在3~7厘米土层。

幼虫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开始危害秋播小麦,10月下旬越冬。沟金针虫成虫不取食。幼虫每年在小麦返青期到孕穗期是为害高峰期,主要蛀食茎基节的幼嫩部分,切断输导营养的组织,使上部茎叶枯萎。尤以细胸金针虫早春活动为害严重。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