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委:2008-2009年度小麦油菜重大病虫防治预案

浏览次数:14

近日,省农委制定并下发《2008-2009年度全省小麦油菜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要求各地农委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切实做好小麦、油菜重大病虫防治工作,确保全省小麦高产攻关和油菜高产创建活动目标实现。

附:

2008-2009年度全省小麦油菜重大病虫防治预案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二○○八年九月二十一日

小麦、油菜是我省夏收主要粮油作物,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吸浆虫、蚜虫、油菜菌核病等病虫害是影响小麦、油菜高产优质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抓好小麦、油菜重大病虫防治工作,对于保证小麦高产攻关和油菜高产创建活动目标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科学指导全省小麦、油菜重大病虫防治工作,增强防治工作预见性,研究制定了本预案。

一、防治工作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强化重大病虫监测和预警,大力推行绿色防控技术;着力推进植保专业化防治工作,切实增强应急防控能力,将病虫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确保全省小麦高产攻关、油菜高产创建活动目标实现,保障国家粮油生产和质量安全。

二、防治目标

通过有效防治,将小麦、油菜重大病虫总体危害损失率均控制在5%以内。具体目标是:小麦赤霉病病穗率控制在5-8%以下,白粉病、条锈病病情指数控制在5以下,小麦纹枯病茎病株率控制在10%以下,穗蚜百穗蚜量控制在800头以下。

通过推广病虫总体防治技术,改变对单个病虫进行单一防治的做法,使总体防治实施区小麦病虫防治次数亩平均减少1-2次,化学农药亩使用量下降15-20%,降低病虫防治成本。油菜菌核病病指防效达75%以上,平均亩挽回菜籽损失10%以上。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小麦、油菜是我省主要的粮油作物。各地要从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角度出发,高度重视小麦、油菜重大病虫防控工作,强化植保公共服务职能,落实重大病虫防控属地管理责任,成立相应指挥组织,加强对重大病虫防治工作的领导。重大病虫区域性发生时以当地指挥组织防治为主。对于出现跨区域重大病虫严重发生情况,由省指挥协调、部署防治,各地具体组织实施。建立病虫发生防治定期汇报和重大病虫防控工作通报制度。

2、强化病虫监测预警。小麦、油菜生长期长,各地生态环境、栽培水平不一,气候复杂多变,病虫发生种类多,不同区域差异大,规律复杂。要切实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工作,建立健全乡镇测报网络,确保测报技术人员在岗。认真按照测报规范开展调查,及时准确发布重大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大力推行病虫可视化预报工作。

3、大力普及防治技术。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立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片),开展综防技术示范。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语音电话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重大病虫防治技术,引导农民科学防控重大病虫害。

4、着力推进专业化防治工作。实行病虫专业化防治,是解决现阶段农村千家万户分散防治病虫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各地要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推进专业化防治工作,努力提高植保公共服务水平和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能力。

5、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是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保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各地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将小麦、油菜等重大病虫防灾减灾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小麦、油菜重大病虫监测、防治等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四、主要防控技术

(一)小麦病虫

1.防治技术策略

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种植小麦抗病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科学防控抓关键。

2.主推技术

(1)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纹枯病重发区宜种植豫麦70、新麦18、邯6172等品种;赤霉病常发区宜种植扬麦13、14、15、皖麦43、泛麦5号等品种;白粉病重发区宜种植泛麦5号、豫麦70、新麦18等品种。

(2)适期晚播,减轻病虫发生程度。纹枯病、白粉病、地下害虫重发地区,小麦宜适期晚播,减轻其发生程度。适宜播种期半冬性小麦品种为10月10日至20日,春性小麦品种为10月20日至10月底。

(3)大力推行药剂拌种技术。以小麦纹枯病、白粉病为主的重发地区,推行杀菌剂拌种防病技术。每50公斤小麦种子用咯菌腈有效成分2.5克或戊唑醇湿拌剂有效成分1.5-2克拌种;地下害虫重发地区推行杀菌剂、杀虫剂混拌技术。每50公斤小麦种子用杀菌剂(品种、用量同上)和杀虫剂辛硫磷有效成分25克拌种;或单选甲柳·酮药剂拌种。小麦药剂拌种时要按规定药量使用,不能随意加大用量,防止产生药害。药剂拌种后,待麦种晾干即可播种,播种深度不宜超过5厘米。

(4)推行半精量播种和宽行(行距24厘米)播种技术,加强肥水管理,实施健身栽培。

(5)总体防治技术。着力抓好播种期药剂拌种、小麦返青拔节期和抽穗扬花期3次小麦病虫总体防治。

3.主要技术措施

(1)小麦纹枯病。在做好播种期种子处理的基础上,加强重病田春季药剂防治。小麦拔节初期病株率达20%的田块及时喷药,亩用药剂有效成分井·蜡芽25克,或三唑酮6—7克,或井冈霉素9克,或丙环唑9克。药剂喷雾选择上午有露水时进行,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喷雾后隔10天再补喷一次。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加强田间管理,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2)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初花期,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亩用药剂有效成分多菌灵悬浮剂40克,或多菌灵可湿(超微)粉60克,或多菌灵·三唑酮悬乳剂喷雾防治。机动弥雾机施药:每亩药液量14公斤;手动喷雾器喷雾:每亩药液量30-40公斤。若天气预报小麦初花期有雨,施药时间可适当提前;若药后2小时遇雨,雨后应补喷一次。

(3)小麦白粉病。在做好播种期药剂拌种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春季药剂防治。于小麦倒三叶展开时,对病叶率达15%的田块,亩用药剂有效成分三唑酮6—7克,或烯唑醇8克,或丙环唑9克,喷雾防治。

(4)小麦锈病。当田间发现小麦条锈病单片病叶,要立即摘除发病叶片带到田外烧毁或深埋;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立即进行围歼防治,切实控制其蔓延。大田条锈病病叶率达0.5%-1%时要立即进行普治,叶锈病病叶率达10%时要用药防治。防治药剂品种、用量同小麦白粉病。重病田块在首次喷药10天后再喷一次。

(5)小麦蚜虫。注意保护利用天敌,重点保护好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等优势种天敌。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322时,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不必施药防治麦蚜。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500头/百株,穗期800头/百穗)、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亩用药剂有效成分吡蚜酮6克,或啶虫脒2克,或吡虫啉4克,或抗蚜·吡虫啉3.6-4.8克,喷雾防治,兼治麦田灰飞虱。

(6)小麦吸浆虫。中蛹盛期每亩选用辛硫磷有效成份75克拌细土20公斤均匀撒到麦田,并用绳拉动或用竹竿拍动麦穗,使药入土,杀死虫蛹;药后浇水或抢在雨前施药效果更好。成虫盛期亩用药剂有效成分倍硫磷37.5克或高效氯氰菊酯2—3克,喷雾防治,或敌敌畏80克拌毒土撒施。

(7)总体防治技术。秋种时以防治纹枯病、地下害虫为重点,推行药剂拌种技术;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以纹枯病为主治对象,兼治其他病虫;小麦抽穗扬花期以赤霉病、吸浆虫、穗蚜(或其中之一)为主治对象,兼治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粘虫等。

(二)油菜菌核病

1.防治技术策略

以预测预报为前提,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时药控为关键,全面推广综合治理技术。2.主推技术

油菜菌核病花期适时药控技术。

3.主要技术措施

(1)选用抗耐病性较强的良种。油菜菌核病重发地区建议推广种植目前对菌核病表现相对较好抗(耐)病品种,如皖油14、史力丰、秦优7号、中油18等。

(2)加强农业防治。适期播种(育苗),培育壮苗。加强田间管理,开好“三沟”,做到沟沟相通,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油菜根系活力,增强植株抗逆性。油菜生长中后期适时摘除病老黄叶、带出田外销毁,减少病菌侵染机率。

(3)规范施药技术。切实把好药剂防治“三关”,即防治适期关、防治次数关和对路药剂关。偏轻发生年份,在油菜盛花期(一次分枝开花枝率100%、二次分枝开花枝率30%左右时)进行防治;对于易感品种或中等以上发生年份,要在油菜盛花初期(主茎开花株率达95%以上、一次分枝开花枝率20%),开始第一次用药防治,盛花期(一次分枝开花枝率100%、二次分枝开花枝率30%)进行第二次防治。过早用药或施药次数不足对最终病情控制效果都不理想。防治药剂亩用有效成分菌核净40克,或腐霉利37.5克,机动喷雾器兑水30公斤,手动喷雾器兑水60公斤均匀喷雾。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