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候特征
据气候中心分析:2008年11月份以来(截止2月2日)安徽省降水呈北少南多的空间分布,其中沿淮淮北累计降水量为21.6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2.8毫米,仅次于1974年和1984年,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3少年。11月份以来我省沿淮淮北地区降水量之少为20年一遇。
入冬以后,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去年12月和今年1月我省先后遭受三次寒潮袭击,沿淮淮北最低气温普遍达到-10~-12℃。
二、土壤墒情动态变化
从2008年10月下旬~2009年1月下旬0-10cm土层的土壤墒情动态变化来看,2008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沿淮淮北0-10cm土层土壤墒情适宜;11月中旬起淮北大部地区土壤相对湿度下降至适宜值的下限(60~70%),局部地区旱情显现,2008年11月下旬~2009年1月上旬受旱面积不断扩大,程度加重,期间淮北中部以南地区曾有弱降水,使得旱情得到短暂缓解,但1月中旬起旱情再度加重,淮北中北部0-10cm土层有轻到中旱,并有4-5cm干土层,其中利辛、蒙城、涡阳旱情较重。
从2008年10月下旬~2009年1月下旬10-20cm土层的土壤墒情动态变化来看,2008年10月下旬~11月下旬沿淮淮北10-20cm土层土壤墒情适宜,局部过湿;12月份淮北大部地区土壤相对湿度处于适宜值的下限(60~70%),局部地区旱情显现;2009年1月上旬~下旬,沿淮淮北土壤相对湿度逐渐下降,淮北北部旱情持续发展。
选取沿淮淮北土壤墒情固定监测点(宿州、亳州、蒙城和淮北)作为代表站,分析2008年10月上旬~2009年1月下旬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
可以看出,2008年10月23日~11月8日0-10cm土层的土壤相对湿度,各代表站均在70-90%,11月13日开始土壤相对湿度逐渐下降,至12月23日已降到65%左右,宿州<60%,12月下旬末的弱降水,土壤湿度有所回升,2009年1月3日~1月28日土壤相对湿度持续下降,大部分时期在50~60%,个别台站已降至50%以下。
可以看出,2008年10月23日~11月13日10-20cm土层的土壤相对湿度,宿州、淮北两站在80%以上,之后土壤相对湿度逐渐下降,至2009年1月18日已降至65%左右,宿州在1月28日降至60%以下;亳州、蒙城两站2008年10月23日~11月13日10-20cm土层的土壤相对湿度在75%左右,2008年11月18日~2009年1月28日土壤相对湿度稳定在60~70%,个别时段在60%以下。
2、遥感监测
2009年1月27日晴空NOAA-17卫星遥感资料旱情监测结果显示:我省沿淮淮北旱情维持,其中淮北、亳州、阜阳、宿州等地旱情较严重。
三、秋冬连旱及低温情况历年比较
据省气候中心分析,我省沿淮淮北自70年代以来,共发生5年秋冬连旱,分别是1974年、1977年、1984年、1996年和1999年。
比较70年代以来5年秋冬连旱年的极端最低气温,可以看出,5个典型秋冬连旱年其降水负距平大部分持续了3个月(前一年11月-本年1月);3个月负距平百分率均在-50%以上,今年为-79%,仅次于1973-1974年(-84%);从秋冬连旱年的温度条件分析,70年代两个典型秋冬连旱年,极端最低气温≤-10℃出现次数多,且影响范围广,80年代一个和90年代两个典型秋冬连旱年,极端最低气温≤-10℃出现的次数少,尤其是1998-1999年是个暖冬年,沿淮淮北没有出现极端最低气温≤-10℃的台站;今年极端最气温≤-10℃出现的次数与70年代相当,但低温程度和影响范围不及1976-1977年。
四、典型秋冬连旱年农业产量分析
从历史上典型秋冬连旱年沿淮淮北冬小麦产量可以看出,冬小麦明显减产的是1977年,沿淮淮北均比上年减产30%左右,比前5年平均值减9-18%,灾损率达30%以上;其次是1974年,灾损率为5-13%,但是由于前几年小麦单产偏低,沿淮淮北与上年持平,比前5年平均值增10%左右;其它3年小麦产量均未受到影响。因此严重的秋冬连旱对小麦产量是否有影响还要看冬季的冻害程度,如果冬季冻害轻,小麦最终产量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反之如果秋冬连旱伴随冬季冻害,就会对小麦产量产生影响。另外春季的气象条件对小麦产量形成非常关键,1977年主要是因为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小麦生长关键期出现了低温连阴雨天气,小麦灌浆受阻,推迟成熟,赤霉病中等偏重,使得已受灾小麦危害加重,减产显著。
今年秋冬连旱程度严重,低温程度与1974年相当,属于偏重年份,从目前情况看,今年小麦产量减产幅度预计约为10%左右。如果春季水热条件配置好,可降低减产率;反之如春季干旱或水分过多,将会加重损失。
五、天气趋势与农事建议
据省气象台最新预测:未来一周我省北部仍无明显降水;南部多阴雨天气。
为最大限度的减轻旱冻叠加造成小麦产量损失。为此建议:
1.立即抗旱浇灌,沿淮淮北要全力以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水源,立即浇灌,迅速解除旱情,确保不再发生死苗现象,扭转苗情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
2.要抓住2月上、中旬半个月左右的有限季节,采取肥水齐攻的办法,促进三类苗转化升级。
3.要抓好小麦病虫的防控,做到早发现、早防控,把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要在起身期前后,进行化控,防止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