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粒小麦具有大粒和优质的特性,为加工通心粉专用品种,但其抗寒性差、且产量水平较低。为加强小麦品质遗传改良,河北石家庄市农科院与意大利国家能源环境和新技术委员会(ENEA)两国政府间经过合作研究,进行种质资源交换、新品种选育、专家互访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科技活动。期间从意大利引进硬粒小麦种质100余份,从中筛选出丰产性好、亲合力强的硬粒小麦新品种Tusank-22-27,以其为母本,以河北省生产应用的普通小麦品种冀审石5093为父本进行杂交,后经连续多年定向系统选育而成的优质专用硬粒小麦新品种—石家庄11号,2003年通过河北省审定定名。
该品种2001-2002年参加了河北省冀中南硬粒小麦区域试验,2001年5点最高亩产458.3公斤,平均亩产421.1公斤;2002年6点最高亩产466.85公斤,平均亩产384.37公斤,同年生产试验最高亩产461.46公斤;2000年开始在辛集、赵县小面积示范,亩产400公斤左右。
石家庄11号的育成解决了硬粒小麦品种抗寒性差、在河北省种植不能安全越冬的技术难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硬粒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该品种适合于冀中南中等以上水浇地种植。石家庄11号的育成填补了河北省一项空白,为今后该省小麦优质育种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硬粒小麦优质专用,商品价值高,它的推广应用将为提高小麦商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们膳食结构、提高生活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