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省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浏览次数:15

3月30日,我站组织32个市、县(市、区)植保站测报技术人员,邀请安农大、省气象局等有关专家,在蚌埠市召开了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根据当前小麦苗情、病虫基数、栽培制度、气象预报,结合历年病虫害消长规律等因素综合研判,预计我省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至大发生,发生程度重于上年,其中赤霉病大发生,穗期蚜虫偏重发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中等至偏重发生,其它病虫害偏轻及以下程度发生。

一、发生趋势

赤霉病全省大发生,淮北北部偏重发生,自然发病面积将达4000万亩。

条锈病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800万亩,流行盛期4月中下旬。

叶锈病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600万亩,流行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

白粉病在沿淮稻茬麦区和江淮东部麦区感病品种上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600万亩,流行盛期4月中下旬。

穗期蚜虫在沿淮淮北主产麦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2200万亩,发生盛期4月中下旬。

吸浆虫在沿淮淮北常发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约100万亩。

粘虫轻发生,发生面积约100万亩。

根腐病、茎基腐病等病害在部分地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二、预报依据

(一)小麦病害

1.田间菌源广泛,赤霉病菌源量高。近年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在我省发生普遍,田间菌源广泛存在。据各地近期调查,稻茬麦区平均稻桩枝带菌率一般为3.2%-15.6%,较近三年同期增加21.9%-105%,较大发生的2018年同期增加4.5%-54.5%;玉米秸秆带菌率为0.3%-5.6%,高于常年同期;田边杂草等植物残体上也普遍带菌,当前环境菌源总量已满足赤霉病大发生条件。

2.病害点多面广,赤霉病穗始见早。据近日各地调查,条锈病在阜南县、庐江县、舒城县、霍邱县、霍山县、凤阳县等地查见中心病团,并呈扩散蔓延态势。叶锈病在凤阳县、明光市、桐城市、无为市等地病叶率一般为0.5%-3.5%。白粉病在全椒县、南谯区、凤阳县、庐江县、太和县、怀远县等地病叶率一般为0.1%-1.3%。3月19日宿松县始见赤霉病病穗,较常年早7天左右,为近10年最早的年份,当前沿江中西部麦区已零星见病穗。

3.连阴雨天气适宜病害发生发展。据省气象部门预报,4月沿淮淮北降水量较常年偏多,淮河以南偏少;平均气温淮河以北接近常年,淮河以南偏高,4月中下旬沿淮淮北有轻度连阴雨。连阴雨的天气条件十分有利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等病害发生发展。

4.寄主条件和田间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我省小麦主栽品种大多对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抗性不强。全省小麦苗情总体好于常年,群体密度大,田间湿度高;沿淮稻茬麦种植面积扩大,秸秆还田质量不高,大小苗现象普遍。以上因素均有利于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等病害发生流行。

5.“两期”吻合度高有利于赤霉病菌侵染。据各地近期镜检调查,当前沿淮淮北病菌子囊壳成熟度指数多在30以下,淮河以南一般为40-80,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淮河以南多在4月上中旬,沿淮淮北多在4月中下旬,与当地小麦易感病生育期(抽穗扬花期)吻合度高,适宜赤霉病菌侵染流行。

(二)小麦害虫

1.蚜虫发生数量偏高,其他害虫偏低。近期各地调查,蚜虫在沿淮淮北主产麦区平均有蚜株率为5.6%-22.9%,较上年同期增加33.8%-75.0%;平均百株蚜量一般为27.3头-81.0头,较上年同期增加57.0%-122.1%,局部重发田块在1000头以上。吸浆虫在沿淮淮北常发区平均每样方虫量一般为0.1头-0.9头,较近3年同期减少31.4%-45.7%。粘虫截至3月24日单灯(盆)累计诱蛾量利辛县、阜南县、颍上县、明光市等地一般为1头-46头,多数地区较近3年同期减少13.0%-30.0%;百束草把累计诱卵量明光市、阜南县分别为25块、8.3块,较近3年同期分别减少47.6%、82.2%。

2.食料条件有利害虫发生为害。孕穗至灌浆期的小麦长势嫩绿,食料条件好,有利于蚜虫、粘虫取食为害和吸浆虫产卵为害。

3.未来天气条件对害虫发生较有利。4月份气象预报(见上述)总体有利于小麦蚜虫快速增殖和粘虫发生。

三、防治技术意见

(一)发生形势与防治任务

预计今年我省小麦中后期病虫害总体偏重至大发生,主要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约8400万亩次,需防面积约1.2亿亩次。

(二)防治技术策略

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在落实“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统筹兼顾”防治策略的基础上,突出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开展化学防治,病害重在预防,虫害达标防治。小麦赤霉病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实施分区精准防控,采取“适期防治、见花打药”的防控措施,优先选择对赤霉病防效好、对毒素抑制作用强、兼治作用明显的药剂,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降低毒素含量。

(三)技术措施

1.主攻目标。全省要以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穗期蚜虫为防治重点,兼顾白粉病、叶锈病等病害,沿淮淮北需兼顾吸浆虫、粘虫等。

2.总体防治技术。各地要根据小麦生育进程和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科学制定最佳防治适期,全面开展两次总体防治。具体为:淮河以南大部分麦区4月上旬至中旬前期以赤霉病预防为主,兼治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等;沿淮淮北麦区大部分麦区4月中旬至下旬前期以赤霉病预防和穗期蚜虫防治为主,兼治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吸浆虫、粘虫等。首次防治后5-7天再开展第二次防治。

3.药剂防治

(1)防治适期与指标

赤霉病要准确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期(见花打药)开展第一次预防,沿淮及其以南麦区、淮北中西部麦区施药后5-7天开展二次预防,淮北北部麦区视天气情况开展二次预防。蚜虫500头/百穗以上、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及时喷药防治。对早期出现的条锈病发病中心,要立即进行围歼防治。条锈病病叶率达到0.5%,叶锈病病叶率达10%,白粉病上三叶病叶率达15%时,要立即普治。

(2)防治药剂

防治赤霉病,可选用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药剂(具体可参考《安徽省2020-2021年度小麦、油菜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首次要足量施药,突出预防和兼治作用,两次用药要求推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提倡使用复配制剂或具有兼治作用的单剂,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慎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

防治穗期蚜虫,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500头/百穗)、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可选用吡蚜酮、呋虫胺、高氯·啶虫脒、啶虫脒、氟啶虫胺腈、噻虫嗪等药剂对水喷雾防治,兼治麦田灰飞虱。后期穗蚜发生量大时,可选用噻虫·高氯氟、联苯·噻虫胺、联苯·呋虫胺、联苯·噻虫嗪等药剂进行防治。

防治锈病或白粉病,可选用烯唑醇、三唑酮、丙环唑、腈菌唑、醚菌酯、氟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