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烂身腐皮病的防治

浏览次数:12

近年来,泥鳅养殖业迅猛发展,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与此同时泥鳅的病害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危害较大的是一种以烂身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该病具有危害对象广、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

主要症状早期病鱼表现出体表发黑、离群独游、食欲下降、漂浮于水面等症状,有的病鱼体表某些部位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充血或出血病灶,剖检内脏无明显病变。中期病灶部位皮肤溃烂、肌肉坏死,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溃疡,严重时露出红色肌肉,剖检可见脾脏颜色变浅、肝脏肿大有出血点等。后期病灶面积逐渐扩大,溃烂的深度也逐渐加大,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解剖时可见肝脏肿大、肾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等。

病因此病多发生在亚硝酸盐含量高、塘底有机物多、水质环境较差的鱼塘。此外养殖鱼体表受伤后,养殖水体中的病原菌可经伤口侵入,导致鱼发病。引起鱼受伤的原因除了拉网、运输等操作外,寄生虫如车轮虫、斜管虫以及一些固着类纤毛虫的感染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

治疗(1)调水、解毒,由于发病鱼塘的亚硝酸盐浓度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应先调水、解毒,才能提高后期用药的效果。临床可用解毒活水素、水质保护解毒剂兑水后全池泼洒消毒。(2)发病鱼体质较弱,不宜选用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消毒,可选用重碘(复合碘溶液)、菌毒必可(戊二醛溶液)、暴血停(45%苯扎溴铵溶液)等温和型消毒剂进行消毒。实践表明,在水体中有机质浓度较低时,使用重碘消毒效果较好,而水体有机质浓度较高时,可使用菌毒必可和暴血停等进行治疗。(3)内服药物,全池消毒后内服消炎药促进伤口早日愈合。另外也可在饲料中添加硫酸庆大霉素,并配合使用应激宁全池泼洒治疗。投喂3天后捞鱼检查可发现鱼体的一些小伤口已基本愈合,根据情况再酌情治疗2~4天即可痊愈。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