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蟹种仿生态培育技术

浏览次数:2

一、方法

1.池塘准备

选择良种基地220亩养殖面积,将原有的大池根据蟹种培育的特点和要求改造成2~5亩不等的小池65口。在池埂四周用40目筛绢网铺设,池底以瓦片垫底,营造人工洞穴,防止蟹种培育过程中出现钻洞懒蟹现象,确保蟹种规格均匀,体质良好。适当设置水花生和栽种伊乐藻,使每口塘形成一个完全模拟自然生态条件下的培育环境。具体做法:

(1)池塘面积2~5亩,水深1.5米左右,排灌水系配套,在进排水口安装防逃网片。

(2)清塘消毒。3月底前进行池塘曝晒,用漂白粉消毒,杀灭有害生物,水深0.5米用量为10~15千克/亩,7~10天后排水,再用生石灰100~150千克/亩清塘。

(3)4月份种植水草。在清塘后15天放水种伊乐藻,面积占30%,以供幼蟹隐蔽栖息。

(4)池塘晒塘时在池底铺设小瓦片,面积占池底面积的10%~15%。

2.大眼幼体放养

(1)大眼幼体亲本选择。在阳澄湖地区选择纯正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作为亲本,父本个体在150~175克/只,母本个体在125克/只左右,并要求每个亲本个体附肢健全,无虫无病,活动力强,由专人送到沿海地区的土池育苗场培育蟹苗,并派专人监督土池育苗全过程。

(2)苗种放养。为了确保成活率,放苗前5天每亩施放有机肥15担,培育水质,做到肥水下塘,为下塘的大眼幼体提供充足的生物饵料。

(3)放养密度。平均亩放养健康、优质的蟹苗1千克,规格为每千克14万只左右,一次性放足。

3.投喂饲料

根据幼蟹的生长、吃食及天气情况确定每天的投饲量。大眼幼体阶段日投饵4次,以蛋黄和幼体配合饲料为主,辅以豆浆(主要是培养生物饵料)。变态之后日投喂2次。饲料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并注意添加水草的投喂。后期适当投喂一些鲜杂鱼,为越冬提供必需的动物性营养。全年一共投喂颗粒饲料6.5万千克,鲜杂鱼0.8万千克。

4.水质管理

前期以增肥为主,不换水。中期以保肥水为主,少量换水。后期以改良水质为主,勤换水。高温季节每隔3~5天加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掌握在15~20厘米,把池水调节到"肥、活、爽、嫩",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pH值保持在7.5~8之间,溶解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并定期施用生石灰等。

5.病害防治

养殖过程中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治结合的原则。每隔1个月使用一次杀虫药、一次水体消毒杀菌药。使用的药物为刺激性小、无病变致畸的高效低毒的药物。

6.日常管理

严格做到一放就管,一管到底,并根据蟹种培育的特点制订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措施,落实到组、到人,做到早晚2次巡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二、结果

根据市场行情,从12月开始捕捉,出售给成蟹养殖户放养。次年2月底干池结束。2003年养殖试验面积220亩,亩产蟹种2.05万只,全年共出售蟹种450万只,产值225万元,扣除成本115万元,净收入110万元,亩净收入5977元。

三、小结

通过一年的试验,我们在提高蟹种成活率、规格、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摸索了一些蟹种培育的好的经验。

1.蟹池的改造、筛绢的铺设、瓦片的设置对于提高蟹种的成活率,养殖规格的均匀程度作用明显,懒蟹现象基本杜绝,蟹种出池规格基本一致,上市率高。

2.配合饲料投喂有益于蟹种正常生长。许多养殖户为了防止"小绿蟹"出现而少投食或不投食,或只投青绿饲料,却使得蟹种生长发育不良,体质差,过冬时易死亡,在成蟹养殖时成活率低,发病率高,规格大小不一致、生长缓慢等。

3.亲本的选择、土池育苗、肥水下塘是大眼幼体至五期幼蟹成活率高低的关键。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