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需结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根据小麦不同生长阶段和病虫害发生特点,采取针对性策略。以下是具体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抗(耐)病性强的小麦品种。例如,鄂麦DH16、鄂麦590等对赤霉病、条锈病有较好抗性。
•种子药剂处理:播种前使用杀菌剂和杀虫剂进行拌种或包衣,预防苗期病虫害。常用药剂包括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吡虫啉、噻虫嗪等。例如,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毫升+5%阿维菌素悬浮种衣剂30毫升拌10千克麦种。
2. 合理轮作与耕作制度
•轮作倒茬:实行小麦与双子叶植物(如大豆、油菜)、大蒜等轮作,减少土壤中病原菌和害虫的积累。
•深耕深翻:秸秆还田地块每3年深耕1次,耕层深度25-30厘米,破坏害虫越冬环境。
•适期晚播:缩短秋季病菌感染时间,降低苗期病害发生风险。
3. 田间管理
•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促进小麦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清除杂草:清除地边、沟边、路边的杂草,减少病虫害初侵染来源。
•合理密植:避免种植过密,保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减少病虫害滋生。
二、生物防治
1. 利用天敌昆虫
•保护和释放天敌:如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等可有效控制蚜虫、麦蜘蛛等害虫。
•生物农药:使用苦参碱、耳霉菌、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蚜虫、麦蜘蛛等。
2. 微生物防治
•应用微生物菌剂:如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蜡芽菌等可防治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
三、物理防治
1. 高温暴晒
•晒种:播种前将小麦种子摊开暴晒4-6小时,利用高温杀死虫卵和病菌。
2. 低温冷冻
•冷冻处理:将小麦装入密封袋,放入冰箱冷冻层(-18℃)冷冻2天,杀死虫卵和病菌。
3. 灯光诱杀
•诱虫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诱虫灯诱杀麦蜘蛛、吸浆虫等害虫。
4. 色板诱杀
•黄板诱杀: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等害虫。
四、化学防治
1. 播种期防治
•土壤处理:对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播种时使用辛硫磷、毒死蜱等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
•药剂拌种: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吡虫啉等药剂拌种,预防苗期病害和虫害。
2. 苗期至越冬期防治
•地下害虫:出苗后,地下害虫造成死苗率达3%以上的地块,及时使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喷淋。
•蚜虫、麦蜘蛛:百株虫量达到防治指标时,选用啶虫脒、吡虫啉、阿维菌素等药剂喷雾防治。
3. 返青拔节期防治
•纹枯病、茎基腐病:病株率达10%-15%时,选用井冈霉素、噻呋酰胺、戊唑醇等药剂喷淋茎基部。
•条锈病、白粉病:病叶率达0.5%-1%时,选用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
•麦蜘蛛、蚜虫: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
4. 抽穗扬花期防治
•赤霉病:全面落实“见花打药”药剂预防措施,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戊唑醇等药剂喷雾。施药后如遇连阴雨,应在5-7天内进行第二次防治。
•吸浆虫:抽穗期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等药剂喷雾防治。
5. 灌浆期防治
•麦穗蚜: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
•白粉病、叶锈病:病叶率达10%时,选用三唑酮、戊唑醇、醚菌酯等药剂喷雾防治。
五、综合防治策略
1. 分区治理
•根据不同地区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制定针对性防治方案。例如,黄淮麦区重点防治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和蚜虫;长江中下游麦区重点防治赤霉病、纹枯病和蚜虫。
2. 关键时期防治
•抓住播种期、返青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期等关键时期,开展达标防治。多种病虫混合发生时,实施“一喷多防”。
3. 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结合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如抗病品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同时,组织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提高防治效果。
4. 科学用药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延缓抗药性产生。注意用药安全间隔期,确保小麦产品质量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