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温差大番茄斑疹病要早防

浏览次数:16

了解发病症状

斑疹病既可侵染番茄叶片,也可侵染果实。叶片染病,产生深褐色至黑色斑点,四周常具黄色晕圈。幼嫩绿果染病,为深褐色小圆点,散生在果面上,稍高于果皮,但中心不凹陷,果实变红时,果面上的斑点附近仍是绿色的,并不转红。

有菜农很容将斑疹病与斑枯病混淆,其实这两种病害有很大差别,首先斑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而斑疹病是细菌性病害。其次,从病斑颜色也能区分,斑枯病的斑点是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类似鱼眼状,而斑疹病病斑为深褐色。

发病原因分析

近期斑疹病发生普遍与当前的气候条件有很大关系。斑疹病对温度要求不太严格,但喜欢高湿的环境。进入9月份,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棚内相对湿度增大,果面以及叶片很容易出现结露现象,这就为细菌性斑疹病的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此外,当前蔬菜生长速度快,菜农进行整枝打杈等操作频繁,很容易在植株上留下伤口,也成了细菌侵入的通道,从而导致斑疹病进入高发期。

预防措施

合理通风,降低棚内湿度

随着天气的不断转冷,菜农逐渐开始减少通风时间,导致棚内湿度逐渐增大,一旦果面有露水,很容易受到细菌的侵染,导致果皮受伤,发生斑疹病,进而出现斑点。所以,在保证棚内温度的前提下,尽量勤通风,创造不利于斑疹病的发病条件。目前,白天棚内温度较高,棚内湿度较小,但是浇水后,棚内湿度增加剧烈,所以要及时排湿。浇水可选择晴天上午,通过及时放风,避免棚内出现高温高湿,预防病害发生。同时也要避免浇水时把细菌性病害传播开来。

及时清除病果及病叶

对于已经出现斑点的果实,已无法改变,建议及时摘除染病的幼果及病叶,并带离棚室。既可以减少养分消耗,让养分集中供应植株生长,培育壮棵,提高植株整体抗病性,还能减少菌源,降低发病几率。

减少伤口出现

在进行疏叶、落蔓,采摘等农事操作,以及菜农在操作行间不断走动时,不可避免会在植株上留下伤口。而伤口多,露水多,正是细菌性病害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菜农进行农事操作时,要注意避开上午露水多,尚未干燥的时间段,避免细菌传播侵染,在去掉下部老叶、采摘黄瓜时,要保留一段叶柄或瓜柄,一般2厘米-3厘米即可,这样即使被细菌侵染,也可及时发现,便于菜农采取防治措施。当农事操作完毕后,要及时喷洒广谱型杀菌剂,如百菌清,可杀得叁仟等,可在伤口处形成保护膜,促进伤口愈合,也避免细菌侵入。

药剂防治

为提高用药效果,药剂防治要趁“早”,也就是赶在发病之前或初期进行喷药预防。前期预防可使用铜制剂,如王铜、喹啉酮、噻霉酮等。对于已经染病的植株,应先将发病叶柄、幼果摘除,同时喷施复配药剂或复配配方,如春雷·王铜、噻枯唑+噻唑锌或噻菌铜+噻枯唑等。用药时注意轮换使用,避免病害产生抗药性。同时结合喷施甲壳素、海藻酸或氨基酸类功能型叶面肥,养护好叶片,提高叶片的抗逆性。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