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7~14天。临床上根据病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最急性型就是神经型。常发生于初期,病程特别短,往往看不到前驱症状突然发病,表现前冲、狂暴、咬笼、四肢抽搐、尖叫和口吐白沫等神经症状,100%死亡。发作后体温均在42℃以上。
急性型病程为3~7天。病初可见浆液性结膜炎,继而发展为黏液性及至脓性。鼻镜干燥,流出鼻液并伴发支气管肺炎。精神萎顿,拒食,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至41℃以上。病兽被毛蓬乱,无光泽,消化紊乱,下痢,后期粪便呈黄褐色或煤焦油样。多数转归死亡。
慢性型病程为14~30天。主要表现皮炎症状,首先趾掌红肿,软垫部炎性肿胀,鼻、唇和趾掌皮肤出现水疱,继而化脓破溃、结痂,全身皮肤发炎,有米糠样皮屑脱落。
治疗方法
抗生素类药物无效,但可控制继发感染。可用犬瘟热高免血清进行治疗,每只用量4~10毫升,3天后再用一次,有一定效果。预防犬瘟热病的有效措施是进行疫苗接种。
养殖场一旦发生了疫情,首先必须及时诊断,同时隔离病兽,对病群采取封锁,尽量减少接触传染的机会,搞好病兽笼舍和用具消毒。
食具是最危险的传染媒介,应固定使用,并要每用完一次经煮沸消毒后再用。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同时,用2%~3%苛性钠水溶液或石灰乳喷洒地面和道路,进行地面消毒,停止串换种兽等工作。病尸应及时焚毁,粪便要经生物热发酵等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