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蝇蛆病

浏览次数:452
  蝇蛆病是由双翅目昆虫的幼虫侵入兔的组织或腔道内而引起的疾病。能引起兔蝇蛆病的种类很多,有丽蝇属、污蝇属、胃蝇屑、螺旋蝇属及肉蝇属的多种蝇。不同种属的蝇的幼虫在兔体的寄生部位略有不同,通常寄生在彝、口、肛门;胃、肠道、生殖道和伤口及皮下组织内。本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常发于夏季。

  1.临床症状:

  蝇蛆多侵入免的口、鼻、肛门、生殖孔和伤口及皮下组织,皮肤表面的寄生部位多在肩胛部、腋下、腹股沟、面部、颈和臀部。

  一般情况下,感染初期兔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幼虫孵出后向深部移行,兔表现不安或尖叫,幼虫侵入的局部红肿,有痛感,触诊敏感有炎性分泌物。随着幼虫的生长,侵入腔道的可造成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侵入皮下组织可形成中央有小洞或瘘管的肿胀,肿胀直径约为10~20毫米,继发细菌感染后形成脓肿,破溃后流出恶臭红棕色脓汁,用手挤压局部有时可见蝇蛆。由于幼虫在宿主组织和腔道内生长,以寄生的组织为营养,并有向深部组织内钻行的特点,同时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还代谢产生多种毒素。因此,随病情发展,兔迅速消瘦极易死亡。特别是幼兔死亡率更高。

  2.防治措施:

  发现兔体存蝇蛆寄生,立即隔离治疗。如果寄生在体表部位,首先将肿胀的结节用手术刀片切一小创口,用眼科镊子把蝇蛆取出来,也可向患部洞口滴入1~2滴氯仿或乙醚,促使蝇蛆离开洞穴,亦可用手指挤捏患部,挤出虫体,然后用0.1%的高锰酸钾冲洗,并涂消炎粉。如有化脓,可向洞内注射双氧水冲洗。除净坏死组织,局部注射1~2万单位青霉素,经1~2次治疗,伤口逐渐愈合。如果蝇蛆寄生深部组织或胃肠道内,可皮下注射依维菌素,每千克体重0.02毫克、对体温升高、出现全身症状的病例,除局部杀虫外,还要进行全身治疗,直至全身症状消失。

  预防要以灭蝇、消除蝇孳生的环境条件。可在夏季喷洒敌百虫、除虫菊酯等杀虫剂。兔舍加装纱网,防止蝇类对兔的侵袭。





[ 特种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