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蝎体小、自卫能力较弱,比成蝎更易受周围环境和饲养管理的影响,采取以下措施可提高仔蝎成活率。
1控制温度
仔蝎生长发育、繁殖、活动的适温为25―39℃,最适温度为35―38℃。低于20℃时蜕皮期延长,生长发育受阻且易发生消化不良,引起腹胀;当温度降至10℃以下时,开始入蜇休眠;超过40℃极易脱水死亡。
2控制湿度
仔蝎活动区土壤最适含水量为6%―14%,空气相对湿度为60%一70%,蝎窝应稍偏干燥(相对湿度以15%―18%为宜),当土壤含水量大于15%时,仔蝎易发生组织积水,死亡率高;小于5%时仔蝎蜕皮期延长或半蜕,且易发生相互残食及负仔期母蝎吃仔蝎的现象。空气干燥或过湿时,应及时洒水或通风调节。
3合理投喂食物
仔蝎的捕食情况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在20℃以上时仔蝎开始活动觅食,随温度升高,捕食次数增多,捕食量加大。每3―5天可投喂1次食物,温度高时多喂,并适当减少投喂间隔时间;温度低时少喂,并适当延长投喂间隔时间。投喂量应充足,以避免相互残食。特别是2龄蝎幼小体弱、活动范围小、捕食能力差,应投喂适口易食、体软多汁、营养丰富的小型昆虫,如黄粉虫、黑粉虫、地鳖虫的幼虫,不宜投喂大黄粉虫,以免仔蝎不易捕食甚至被大黄粉虫吃掉。投喂时间以傍晚为佳。
4给予充足卫生的饮水
饮水方法有:用浅盘盛水,盘内放些小树枝或小石子,让蝎爬上去吸吮;用海绵沾满水置于薄胶纸上,让蝎自由吸吮;玉米芯用水浸透,供蝎吸吮。每天换水,供水用具要定期晾晒、煮沸或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5限制放养密度
根据蝎龄、养殖方式和窝穴的设施,每1平方米的密度:2~3龄蝎约3000只,4―5龄蝎约1500只,6龄蝎约800只;蜕皮期间,放养密度可适当小些,因为正在蜕皮的蝎无自卫能力,易被其它蝎伤害或吃掉。
6适当光照
对仔蝎增加一定的光照量,可提高仔蝎的消化能力,加快其生长发育速度;对孕蝎增加光照时间,有利于胚胎发育,避免或减少弱胎和死胎,使仔蝎成活率提高。可采用太阳散射光或灯光,弱的绿色光效果较理想。但应避免强光照射。
7适时大小分离
在仔蝎蜕去第1次皮后的5―7天,身体强壮的仔蝎离开母背独立生活时,应将仔蝎与母蝎分离饲养(但要注意刚蜕完第1次皮的弱仔蝎,还需要母蝎呵护,不要急于将母、仔蝎进行分离);不同龄仔蝎也不宜混群饲养,将仔蝎按个体大小分档饲养,以免相互践踏残杀。
8良种育苗
选个体大、健壮的种蝎,按雌雄3:1的比例混养,公、母蝎交配后,分开饲养。供给充足的营养丰富的食物,可防止母蝎在负仔期间因营养物质贮备不足而残食仔蝎,也可免除雄蝎扰乱孕蝎采食、休息;孕蝎临产前需分别捉入单独的产房,以确保产仔顺利。当仔蝎第1次蜕皮后而爬下母背时,应多喂投鲜活的小型昆虫,供母蝎食用,防止母蝎因饥饿捕食仔蝎。
9保证蝎窝与环境的清洁卫生
仔蝎易受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化学物质及刺激性气味非常敏感,轻者厌食,重者抽筋、挣扎、步足麻痹直至死亡。因此,蝎窝与周围环境应避免有毒有害物质,如油漆、汽油、沥青、农药、化肥、生石灰的污染,保持安静,否则会使仔蝎受到惊吓,终止采食而影响生长。经常检查,及时清理未被仔蝎采食的动物尸体、吃剩的残物及粪便,蝎窝及环境应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10防治病害与敌害
仔蝎容易受到病害和敌害的侵袭。发现仔蝎爬行缓慢或呆滞不动、少食或不食、体表有病变等,应立即检查,查明病因,将病蝎隔离治疗。若是传染病,应及时清理病蝎、死蝎并烧毁,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双氧水对蝎窝、用具消毒。
采取堵、挡、熏、捕(诱)杀等措施,防止蝎的天敌如鼠、壁虎、蚂蚁、蜘蛛、螨的侵袭。
11操作谨慎
在捉拿分离仔蝎时动作应轻柔,切忌粗暴操作,所用分离筛(孔)、竹镊、容器及窝穴内应无尖锐物体,以免损伤仔蝎;也不要经常翻窝及捉拿、搬运仔蝎,以防止仔蝎碰伤、压伤。特别是在仔蝎蜕皮期间,尤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