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养蚯蚓环保效益高

浏览次数:502
秸秆蚯蚓食量大、生长快、繁殖率高。饲养秸秆蚯蚓操作简便、成本低、费工少、农民易于接受。只要将秸秆堆放在向阳避风处,适当采取遮盖措施。冬季秸秆蚯蚓也可正常繁殖。此外,蚯蚓吃完秸秆后,排出的蚯蚓粪粒大小均匀、无臭无味,是上好的有机肥料,广泛应用于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栽培。

  秸秆蚯蚓具体养殖方法介绍如下:
  
  一、场地选择
  
  饲养场地应选择在远离火源,供水、排水方便,交通便利,避风向阳之处。一般村边路头闲散地块、家庭院落、树盘之下和农村废弃地,以及闲散的大棚、厂房内,只要是可以堆放一定数量的秸秆的地方,均可进行饲养。地表可做简单平整,不必再做防渗处理。
  
  二、选种
  
  秸秆蚯蚓选种时应从体态、色泽、环带状态等方面进行择优,选择标准如下:
  
  1、体态:体型上健壮饱满,挣扎动态刚劲有力,活泼敏捷,爬行速度快,无粗细不均和萎缩现象。2、色泽:颜色鲜艳,基本一致,光泽柔润,体液丰满。3、环带:环带硕大丰满,即便产卵后环带也很明显。4、原体完整:对于蚯蚓复原体不可选入育种群。
  
  三、秸秆堆制
  
  玉米、小麦、水稻、大豆、花生秸秆以及树叶、杂草、瓜菜残藤等,均可作为秸秆蚯蚓的饲料。对秸秆的要求是,不用粉碎,不论干湿,也不用管是否腐烂均可利用。将以上饲料堆制成宽2米~2.5米,高1.5米以上,长度不限的基料堆。堆制时边堆制边撒水。堆制好后,经过8天~10天的高温期,即可投放蚓种。第一次堆制好的秸秆吃掉90%时,应加盖秸秆,每次加盖不得超过40厘米。管理过程中,每隔10天~15天撒一次水,以利调节湿度。
  
  秸秆蚯蚓在冬季,夏季多集中在下层,春秋季节喜欢聚集在上层,成蚓多数生活在秸秆周围。在饲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秸秆湿度应控制在60%~80%之间,即用手握秸秆时手缝有水珠但不下落,
  注意适时补水。冬季控制温度,秸堆高度在1.5米左右,10月份堆放的新鲜秸秆产生的余热可到元月份温度仍可达到15℃以上,秸秆上层覆盖5厘米~10厘米的树叶、杂草、草帘等。夏季在养殖场地周围种植冬瓜、丝瓜、葡萄等植物,利用瓜架遮阳降温。首次引种,应严防秸秆二次发酵,以免高温及有害气体危害蚯蚓。夏季一经发现蚯蚓体色变黑暗时,应及时用手钗或三齿钩弄松中层未被吞食过的秸秆,以利通风透气。
  
  四、饲养管理
  
  养殖秸秆蚯蚓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创造适合蚯蚓生长、繁殖的环境,以利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1、温度的控制。温度是直接影响蚯蚓生长发育和产卵状况的重要生态因子,管理得当的话,可终年保持基料温度处于20℃~25℃的最佳状态,达到四季繁殖,终年生长的高产平衡状态。为此,饲养床的温度应设法保持在20℃~25℃。
  
  春季在立春过后,气温和地温都开始回升,温度适宜,蚯蚓繁殖很快,要着重抓好扩大养殖面积的准备工作,如增设床架、新开地沟、堆制新肥堆等。
  
  夏季,如气温超过25℃,应采取以下措施降温:减少饲养床基料厚度;室外饲养床则加盖遮阳棚;勤用凉水喷洒饲养床、地面。酷暑天气,饲养床的温度不得超过32℃。
  
  初秋露水浓重的季节里,夜晚要揭开覆盖物,让蚯蚓大部分爬出土表层,享受露水的润泽,这对交配、产卵、生长均有好处,晚秋天气开始转冷,要做好防寒准备。
  
  冬季,如气温低于10℃,应采取以下措施增温保暖:将秸秆堆的高度增加到1.5米~2米,覆盖塑料薄膜,最好掺入马粪、牛粪之类发酵产热的饲料。2、湿度的控制。基料湿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蚯蚓的生存繁衍,秸秆蚯蚓最适宜的土壤湿度为20%~30%,如栖息于已发酵的秸秆中,则秸秆的湿度适宜含水率为60%~70%。一般在管理过程中,每隔15天~20天喷水一次即可。3、气流的控制。蚯蚓养殖的全过程均需充沛的新鲜空气,为了保持饲养床始终处于疏松透气状态,可采取以下措施。基料厚度不得超过规定高度,必要时予以削减。饲养一段时间后可适当翻动一次基料,将上、下层基料翻动、调换位置,即可使下层基料疏松透气,又有助于上、下层基料湿度趋向一致。4、饲养密度。秸秆蚯蚓的密度一般应掌握在夏季宜稀(性成熟的蚯蚓每平方米10000条左右),冬季宜密(每平方米20000条左右);有条件精细管理的宜密,无条件精细管理宜稀。
  
  刚孵化出的幼蚓每平方米放养40000条为宜,一个月以后可调至20000条,一个半月以后调整到10000条直至采收。蚯蚓群体密度过小,虽每条蚯蚓的增重倍数较大,但种群单位面积的产量低,经济上不合算。
  
  五、采收
  
  1、筛选法。自制两个大小相同的两个筛,两个筛面采用大小不同的筛孔,一个孔眼直径3毫米,一个孔眼直径1毫米,然后用合页折叠起来,上孔大下孔小,将大小蚯蚓、蚓粪、饲养基一起倒入。将筛放在日光或灯光下,使蚯蚓钻过筛孔落到细筛上,小蚯蚓则再通过细筛孔落到下面的容器里,这样剩在筛具上面的是蚓粪和土,这种方法劳动强度小,适合于室内使用。2、密耙法。此方法最为简捷,用一块木板钉上齿距为1.5厘米~2厘米,长为15厘米的钉齿,装上手柄,铁钉像耙齿一样。用自制手耙轻轻地疏松饲养基,迫使蚯蚓向下层钻,这时可取上层蚓粪,逐层向下刮取,最后剩到床架底部的蚯蚓可集中采收。
  
  六、运输
  
  大批量高密度运输蚯蚓时,可采用低温处理的运输方法。一般可将载体置于冰下,使载体的温度稳定在0℃~10℃之间,其具体方法如下:在硬质泡沫箱中装入膨胀珍珠岩颗粒与10%的膨胀珍珠岩营养载体的混合物,加入0.3%的长效增氧剂。投入蚯蚓,投入量按每立方米载体80万条~100万条。待蚯蚓全部钻入载体中后,在载体表面放置一个“井”字形木架,木架上安放冰块。20厘米厚的冰块用打有针孔的无滴塑料薄膜包裹3层~5层,安放在木架上,一般每立方米载体放入0.3立方米的冰块即可。封好箱口,交付运输。
  
  七、病虫害防治
  
  1、毒气中毒症。病因:载体底层老化直至腐败,且长时间不透气,使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悬浮于基料之间,导致蚯蚓缺氧而涌向表面,继而厌氧性腐败菌、硫化菌等发生作用,使大量的硫化氢、甲烷等毒气不断溢出,造成蚯蚓中毒而死。症状:病初蚯蚓大量涌出基料表面,有明显的逃离趋势;继而发现蚯蚓局部甚至全身急速瘫痪,背孔也排出黄色或草体液,大面积成团死亡。防治方法:平时应注意基料的通风,勤更换基料以及清除蚓粪。一旦出现病症应迅速减薄料床,将有毒饲料撤去,钩松料床的基料,加入蚯蚓粪吸附毒气。
  
  2、萎缩症。病因:基料温度长期低于18℃或高于28℃以上造成代谢抑制;蚓池太小,基料过薄,导致遮光性差,蚯蚓长期受光,影响体内外生化作用紊乱。症状:蚓体细短,色泽深暗,反应迟缓,并有拒食反应。防治方法:加强生态环境和微生态环境的良性平衡的管理,将病蚓分散到正常蚓群中混养,使之恢复正常。此症为管理失控所致,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3、鼠、蛇、蛙类。在养殖棚舍内堵塞漏洞,加设防护罩盖,棚舍周围撒布生石灰形成一道防线,防止它们侵入。
  
  4、蜈蚣、蝼蛄、黑蛞蝓。利用它们夜间觅食的特性,于晚上9时~10时人工捕捉,或在其活动处撒布高锰酸钾予以杀死。
  
  5、蚂蚁。放养蚯蚓前,可在养殖设施四周撒布3%的氯丹粉或2.5%的七氯粉,每平方米用药25克~45克(勿施药过量,以免误伤蚯蚓)。高温季节及幼蚓饲养床宜少施,撒药后一般可保持有效期15天左右。


[ 特种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