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野兔人工养殖技术问题,目前研究资料较少,因此,很不系统,很多地方仍然是空白,有些说法不一,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而目前社会上存有一定的炒作现象。因此,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识别真假野兔。有些人利用人们对于野兔和家兔外貌特征的相似性,将毛色相近的家兔(如比利时兔)的幼兔充当野兔向外销售。其区别为:家兔的耳朵较长厚,被毛光滑,毛纤维较短,毛色尽管相似,但相对单一。在人们围观的情况下,表现温柔安详,可以自由活动;而野兔耳朵短薄,眼大凸出,精神不安,被毛麻色,有多种颜色混杂形成的复杂被毛(一根毛纤维有3~5短颜色),有明显的虚毛尖,较肉兔的被毛纤维长些。被毛的附着度较差,容易掉毛。在人围观的环境下表现惊恐不安。
(2)先考察后投资。有些人偏信广告或刊物宣传,没有认真考察便盲目投资。如果对此项目感兴趣,可到有关的兔场进行考察。一看种畜生产经营许可证;二看饲养规模;三看野兔状态,辨别真伪。如果是自己兔场繁殖的野兔,应该在种兔窝内有的不同日龄的小兔。如果是从野外捕捉的,那兔场仅有成年兔、幼兔和青年兔,没有生后不久的仔兔。如果是经过长时间驯化的野兔,在笼内表现较安详温顺。反之,刚刚从野外捕捉的野兔,在笼内惊恐不安,狂奔乱撞。
(3)仿生是养殖成功的关键。人工养殖能否成功,关于在于是否给野兔提供了仿生环境和仿生饲料。所谓仿生环境,是指野兔生存的空间。野兔在野外生活,活动面积大。可自由运动,自由寻觅饲料,有躲避所,有规律地饮食和休息(昼伏夜出)。其主要采食植物的茎、叶和种子。含有较多的水分、维生素和纤维素,优质的蛋白质等。按照养殖家兔的方式饲养野兔是不能成功的。
(4)科学饲养,抓好过渡。实践表明,凡是捕捉的成年野兔进行笼养,很难繁殖成功;从小兔开始驯养的野兔繁殖率也很低。一般繁殖1~2胎后便不再生育。笔者认为,成年野兔不能繁殖是由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从小兔开始驯化,其多数可以繁育;造成繁殖障碍或繁殖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运动不足,二是营养过剩。因此,对野兔的逐渐驯化、科学饲喂和适当运动是提高野兔繁殖率的关键所在。
(5)防逃防害防惊扰。野兔的野外生命力很强,抗逆性强,疾病很少,因此,平时发生大面积疾病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低密度放养条件下疾病的发生率较低,而笼养条件下可能其发病率有所升高,应引起重视。防范的重点一是防逃,二是防兽害,三是防惊扰。野外放养必须以金属网作为围墙,高度2.5米左右,不留缝隙,注意长时间风吹日晒后金属网的锈蚀,更要注意非正常的损坏(如人为破坏、机械损坏等);野兔的天敌很多,包括天上飞的鹰类,地上跑的肉食兽(如黄鼠狼、狐狸、野狗、野猫)和老鼠,地上爬的蛇等,都对野兔造成一定伤害,应引起高度重视。笼养条件下,野兔饲养场要避免非饲养人员的进入,并注意环境安静,防止惊扰。在散养条件下,由于设置巢穴和定点饲喂,野兔在这些区域的活动频率较高,也要注意减少非饲养人员的进入,避免其他动物的闯入。尤其是在春秋繁殖季节,更应加倍小心。
野兔人工饲养是一新生事物,有很多技术环节需要探索和实践。以上仅为个人浅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