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又称兔副伤寒病,本病主要由鼠伤寒沙门氏杆菌和肠炎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消化道的传染病。其特征为败血症和急性死亡,并伴有下痢和流产。幼兔和怀孕母兔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1)病原 鼠伤寒沙门氏杆菌和肠炎沙门氏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具有鞭毛,不形成芽孢,需氧,不发酵乳糖。卵圆形的小杆菌,也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
(2)流行病学 这两种杆菌的宿主范围广泛,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病兔、带菌兔的排泄物污染了的饲料、垫草、用具、兔笼以及饲养员的直接接触都能引起感染。苍蝇也是本病的传播者。本病的自然感染途径主要以消化道为主,但仔兔也可在子宫内被感染。
(3)症状 一般有腹泻、体温升高、厌食、精神沉郁等症状。母兔从子宫及阴道内流出脓样性排泄物,阴道粘膜发生水肿、充血。孕兔常发生流产并引起死亡,即使是流产后康复,也不易受孕。 突然死亡的呈败血症病理变化,即大多数内脏器官充血和有出血斑块,胸、腹腔内有多量浆液或纤维素性透出物。肠聚合淋巴滤泡有灶性坏死区,坏死区粘膜脱落后形成溃疡,表面有淡黄色凝乳状附着物。蚓突粘膜有弥漫性淡灰色栗粒状的小结节。肠淋巴结水肿,脾脏充血、肿大,肝脏有散在性或弥漫性针头大的坏死病灶,母兔子宫肿大,子宫壁增厚,伴有化脓性子宫炎,子宫粘膜覆盖着一层淡黄色纤维素性的污秽物,并有溃疡。未流产的胎儿发育不全或木乃伊化。
(4)防治 防止接触传染源。发现本病,应立即检出病兔隔离治疗或淘汰,对笼具进行消毒。用凝集反应普查带菌兔,对阳性进行治疗或淘汰;对阴性兔,用本场分离的沙门氏杆菌灭活苗进行预防注射,以控制本病的流行。 治疗前先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药物。一般常用氯霉素肌肉注射,每次1毫升,每日2次;内服氯霉素粉、金霉素或土霉素,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每日2次;内服磺胺双甲嘧啶,每千克体重0.2-0.5克,每日1次;内服大蒜汁,每日3次,每次1汤匙,连服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