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鹿病防治问题

浏览次数:615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养鹿业的发展,养鹿数量越来越多,鹿与外界环境接触更加广泛,鹿病种类也不断增加,有的鹿场死亡率高达10%以上(含应淘汰而没淘汰的鹿),鹿病成为养鹿生产的重要风险之一。

    1 历史回顾

    对鹿病的认识是随着养鹿生产发展而前进和提高的。我国养鹿有几千年历史,真正兴旺发达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建国初期养鹿不多,鹿病也很少,加之对鹿存在迷信,认为鹿是仙兽,锯茸时尚需烧香祈祷,用红布包锯不让女人看见等,对鹿病更是不敢治,不会治,有的根本不予治疗。就拿母鹿难产助产来说,那时因得不到及时处理,母鹿仔鹿双双死亡的事经常发生。

    1957年吉林省农业厅主编的《养鹿》一书(吉林人民出版社),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养鹿的书籍,编入了鹿胃肠病,第一胃食滞,急性胃肠卡他,风湿症,关节风湿症,食道梗塞,鹿坏死杆菌等七种鹿病。20年后,1979年陈玉汉、陈乾生编蓍的《养鹿与鹿病防治》(农业出版社)一书编入了鹿的传染病、普通病、中毒病、寄生虫病、仔鹿病等43种,比《养鹿》书中鹿病多了三倍多,又20年后,1998年,赵世臻、沈广主编的《中国养鹿大成》收编了鹿病73种,比《养鹿与鹿病防治》又增多三倍多,仅是美国西格芒德主编的《莫克氏兽医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中1100多种家畜疾病的1/15。这只说明鹿病防治是伴随养鹿规模扩大和时间的推移也有了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加之鹿病防治队伍不断扩大,防治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大跃进之后,随着充实、巩固、提高方针的落实,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涌进鹿场,养鹿技术队伍、医疗队伍才逐渐壮大起来,鹿的主要传染病:结核病、坏死杆菌病、肠毒血症、狂犬病、巴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染性疾病基本得到控制。普通病如胃肠病、营养病、硒缺乏、氟中毒、仔鹿病等也得到了有效的防治。

    2 主要成绩

    虽然中国养鹿历史悠久,但新中国成立之后养鹿是新生事物,鹿病防治经历了由不认识到认识,冲破了保守势力,由不治到防治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1 母鹿难产占母鹿总发病的40%~50%,难产助产成为鹿场兽医的重要技术工作。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东辽第一鹿场葛跃升首先使用助产套助产,提高了拉出胎头的质量与速度,使助产成功率得到提高。继而赵世臻又推出用助产箱助产,使助产母鹿由趴卧保定到站立保定,整复胎位、胎势更加方便。1971年眠乃宁问世,开始麻醉保定助产。本世纪初赵世臻又研制鹿助产套手,使戴助产套由手工操作变成机械化操作,助产成功率更加提高,母鹿难产助产再也不是难题,适时助产成功率几乎100%。

    2.2 坏死杆菌病是对养鹿威胁较大的常发病,成年鹿发病率23.5%~23.9%,死亡率17.6%~25.1%,其中公鹿占90%以上,秋冬季节发病占全年的82%。上世纪50~60年代,大多参照苏联驯鹿坏死杆菌病治疗方法治疗,如用高锰酸钾粉、福尔马林、硫磺软膏等局部治疗。1964年赵世臻等人首先用碘硼合剂治疗坏死杆菌病,局部处理加上全身治疗,早期治疗效果100%,中期80%,晚期只要病灶不转移肺脏治愈率仍在40%~50%。因本病国内公认免疫机能差,若干世纪没制成疫苗。上世纪末,特产所钱国成等首先分离出坏死杆菌强毒株,王克坚等研制出了鹿坏死杆菌病疫苗,使本病得到根本控制,此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3 1959年在吉林省东部山区养鹿场散发地流行一种以血尿、黄染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以后逐渐扩大到吉林省西部鹿场,以及辽宁、黑龙江等省,有的鹿场发病占78%,死亡率8%~15%。1962年特产研究所高云等在白求恩医科大学杨敷海教授指导下,确认为钩端螺旋体病,这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早期大剂量青霉素可以治愈,而且家畜方面早有疫苗问世。此成果获省科技大会奖。

    2.4 1968~1978年在吉林省暴发了以鹿神经症状为主的传染病,当时叫作鹿神经性疫病,发病率30%~40%,死亡率几乎100%。用所有的抗生素以及中药、民间验方等治疗无一见效。当时流行病毒间干扰学说,赵世臻提出是否可以用狂犬病疫苗、森脑疫苗、乙脑疫苗给鹿注射,看看它们之间有无干扰作用,经试用以狂犬疫苗保护效果最好,遂购买人用非正品的狂犬苗给鹿50mL皮下注射,使该病得到控制。1970年特产研究所钱国成、严忠诚及军兽医大学王明志等人先后由病鹿脑分离出病毒,1972年钱国成等将该病接种于羊脑、制成羊脑狂犬病疫苗。后来兽医大学成立专门研究小组,在殷震院士的指导下,由胡敬尧,侯世宽主持系统研究,确证该病为鹿狂犬病,该项研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但是狂犬病犬的唾液有强大的感染力,而患病鹿唾液对羊、犬、猪、人均无感染能力,惟有脑接种才具感染力,此病还有若干不明之处。

    2.5 兽医大学韦旭斌教授率领的研究小组在我国首次发现了梅花鹿铜缺乏综合症。该病以后躯摇晃(当地俗称为“晃腰病”)、共济失调、渐进性瘫痪为主症,发病率为10%,致死率100%,部分鹿场母鹿因本病空怀率高达43%,给养鹿生产造成巨大危害。经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血液学检查、病理形态学与病理生理学研究,血清、肝脏、被毛微量元素检测、饲料、饮水及土壤相关因素分析,疾病回归试验,最后确诊为铜缺乏综合症。经用富含铜元素的中药狗脊散添加于饲料中投喂,彻底控制了该病的发生,本项研究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6 鹿结核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结核病人的死亡率占传染病死亡第四位),鹿的结核病因难于诊治而令人头疼。奶牛结核采取自群净化或捕杀,鹿结核也应如此,但一是无人管,二是杀不起,不愿杀,结核病在养鹿场泛滥。有的场阳性率高达99.86%,死亡率63%~71%。吉林农业大学王树志对鹿结核病进行了全面研究,并提出对鹿结核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此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外在鹿的其他传染病、普通病、营养病、中毒病、寄生虫病、仔鹿病上都积累了宝贵的防治经验。50年来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有关鹿病防治方面的学术论文、实验报告、防治经验等文章400余篇。

    3 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般大的鹿场都有专职兽医,中小鹿场场主自己学着给鹿打针吃药,基本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头痛医脚的也不少,鹿病防治远没纳入家畜疾病防制轨道,还没形成鹿病防治体系。虽然重视、控制了威胁性大的主要传染病,如结核病、肠毒血症、坏死杆菌病、巴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副结核病、放线菌病等,但预防意识仍然不够,用疫苗预防的不到30%,对前胃病、难产、仔鹿病、防治效果也不错。但由于养鹿兽医队伍薄弱,加之研究不够深入,不少鹿病不能正确认识,得不到正确治疗。总体上死亡率平均在5%以上,问题不少。

    3.1 鹿病确诊困难影响治疗效果

    无论人医还是兽医都必须先确诊后治疗,做到对症下药。鹿目前还很难做到这一点。鹿天生胆小,神经质,不让人靠近,诊断鹿病只能用望诊,观看鹿的神态、行动异常程度,腹围、被毛、粪尿、鼻镜变化情况,耳是否灵活,眼是否明亮,以此判断是何种疾病,不能听、不能摸、不能看舌色、粘膜变化、不能测体温,只能凭经验,经验是有局限性的,经验又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对于某些消化器官、呼吸器官、运动器官及外伤等疾病比较容易作出诊断,而对某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某些病就很难确诊,不能确诊就不能合理的正确的用药,影响了治疗效果。鹿病应当是早发现早治疗,个体养鹿早发现没问题,因难于确诊,需观察而延误了治疗时机。鹿是抵抗力较强的动物,出现病状已经很重了,等到症状明显或病情很重时再治为时已晚,效果不理想。因为不对症,有的鹿场,鹿一有病就注射先锋霉素,注射解毒敏,注射病毒唑,把它们当成万能药是不对的。再是鹿的保定比较困难,一些口服药、静脉给药等不保定确实不能完成。现在普遍用麻醉保定治疗,但是鹿天天麻醉也是问题,所以提高鹿病诊断技术,科学的解决保定问题,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3.2 鹿病研究不够深入

    养鹿数量越来越多,鹿病越来越复杂,但是有些鹿病我们却不能正确认识,给防治带来困难。如鹿咬毛病一直未被认识,其中饥饿说:指食不果腹;营养缺乏说:缺乏某种氨基酸、某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还有癖说、密度过大说等,防治方法多种,效果均不理想,但始终无人研究;本世纪初在北方鹿场流行一种以患流泪、流鼻涕、流口涎、便血、高热为主要病状的传染病,病程3~7d,死亡率60%左右,有人怀疑是恶性卡他热,有人怀疑牛流行热,粘膜病,此病仍在零星散发,最终没有确诊;配种期公鹿死亡是影响生产的严重疾病,一般认为是由于公鹿性活动激烈互相顶斗造成的,但是缺乏实验,也缺乏理论依据;鹿不明原因的四肢麻痹,影响运动和采食,最后死亡,虽然是零星发生给生产造成一定损失,至今不仅原因不明也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仔鹿下痢是鹿场多发病,影响仔鹿成活。大肠杆菌、轮状病毒、传染性肠炎病毒、沙氏杆菌、坏死杆菌都可引起仔鹿胃肠炎,出现下痢,仔鹿下痢究竟是何原因引起的,无人研究,也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发达国家一般是公司投资科研享受成果,我国是政府投资科研,成果为国家所有。在畜牧科研投入上,政府重视肉蛋奶,不向特产倾斜,而且藐视,这是鹿病研究投入不够的原因之一。建国以来,鹿病研究国家课题只有鹿晃腰症研究、鹿丝虫(晃腰)病研究、坏死杆菌病研究、结核病研究等几项,狂犬病研究、钩端螺旋体研究是单位出资研究。有些病因得不到资助,使研究无法进行。用卡价苗免疫,现在公认效果很好。但是卡介苗免疫注射极不规范,注射方法:皮内、皮下、肌注射;注射部位:耳部、尾根部、股内部;剂量:人量,2个人量,甚至10个人量;注射时间:生后第1~15天。刘清河等报道(中国兽医学报,1995)用BCG(冻干卡介苗)给鹿免疫,结果仔鹿保护率99.7%,成鹿保护率99.9%。如此不规范的免疫方法保护率究竟达到多少,无人研究。

    3.3 虽然我国农、林、牧、副、渔、工、农、商、学、兵,党、政、军、医、青各行、各业、各部门都在养鹿,可谓婆婆众多,可管事的婆婆却没有,全国究竟养多少鹿?生产多少茸?有多少养鹿场户?无人知道,致于养鹿兽医从业人员数量、水准、素质更无人说清。自从1997年国有鹿场转制以来,私营养鹿爆炸式发展,南方一些养鹿场高薪聘请技术人员多是国有鹿场退休人员或具有养鹿经验的实践家,这些人善于常规饲养,也能打针注射,多数人对于解决深层次的鹿病诊治力不从心,也是造成一些养鹿户由于鹿死亡而破产倒闭的原因。如南方某些鹿场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养鹿数千只,没有专职兽医人员,鹿的常发病结核病、坏死杆菌病、放线菌病、仔鹿下痢病等得不到有效防治,影响了农户养鹿的信心,影响产业的发展。所以加强养鹿兽医技术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诊治水平是摆在养鹿业面前的十分迫切任务。

    4 防制措施

    4.1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是医疗战线和兽医战线的基本方针,鹿由于诊断困难,保定困难,更应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第一,应给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条件。因为鹿一生都是在鹿舍中渡过的,建筑鹿舍时北方考虑防寒,南方考虑避暑,要有一定面积,地面平整、清洁、排水良好。通风良好,要避免贼风,阳光充足要避免太阳幅射,减少有害气体及灰尘的影响。现在农民建的鹿舍普遍是“墙高圈小,不通风,又老少同堂”,不利于鹿的生活与生产。

    第二,要保证鹿的营养需要。家养鹿已经不能自由选择采食,所食之物皆靠人供给,人就应该设法保证鹿生活中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既要有量的保证又有质的要求。如仔鹿的佝偻病是缺钙或钙磷不平衡引起的,白肌病是缺硒和维生素E引起的。所以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尽量作到饲料多样化适口性好,使其多采食,以保持营养平衡与互补,而且数量要足,保证吃饱,如鹿的咬毛症,虽然原因不明,但一般饲料充足的鹿发生咬毛的相对的少。

    第三,是科学的饲喂。就是要按鹿的生物学要求喂给饲料,除量足质好之外,还要做到三定,即定时、定量、定质,重要的是不能突然更换或增减饲料,这涉及到鹿有个适应过程,主要是瘤胃微生物更需要适应过程,饲料突变,突然增加鹿喜食饲料是引起胃肠病的重要原因。

    第四,加强鹿的驯化。通过驯化可以使鹿变得温顺,虽然达不到(除非人工哺乳驯化)像牛羊那样任人抚摸,但人可以靠近,1m之内鹿不会惊慌,给观察提供了方便,也给吹针注射、镦针注射提供了方便。不然,10m之外鹿就骚动、乱跑、乱撞,无法确定神态、行动等是否正常。驯化可以提高鹿对环境适应力,提高鹿抗应激能力,会减少由应激引起的疾病,所以养鹿场应当将鹿的驯化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鹿的驯化方法极为简单,可以用“常接触”三个字来概括。只要人经常接触鹿,鹿就会变得老实。人越不接触鹿,鹿就越怕人,人怕伤鹿就越不敢接触鹿。形成恶性循环。

    4.2 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鹿场的兽医主要任务不是治病而是防病。有的鹿场领导说:“防病花多少钱都可以,让鹿不生病,生病的鹿我杀掉,我们的鹿很整齐。”他的话有些偏激,但他重视预防是对的,与有些鹿场预防不肯花一分钱,得了病舍得买药,治疗效果不理想相比,前者大有可取之处。

    第一,要搞好环境卫生,做到舍内干净,场内清洁,环境卫生不仅能防病也是企业形象标志,一个脏、乱、差的企业,经济效益不会很高。

    第二,要做好消毒防疫工作,加强职工的防疫意识,自觉的不去疫区,不接触疫畜,职工及客人进场要经过消毒。有些鹿场门口消毒槽内没有消毒液,形同虚设。全场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消毒。拌料槽、饲具要经常在阳光下暴晒,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第三,还要做好疫苗注射。鹿病能用疫苗免疫的主要有结核病、肠毒血症、钩端螺旋体病、巴氏杆菌病、坏死杆菌病、狂犬病等,用的最多的是肠毒症疫苗、卡介苗免疫。


[ 特种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