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病为由沙门氏杆菌引起貉的一种传病。
1.病原
本病病原为是沙门氏杆菌,主要为肠炎沙门氏杆菌。
2.流行特点
本病具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多发生在6~8月份,呈地方性流行,主要侵害1~2月龄的仔貉。
3.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3~20天。
(1)急性型:病貉拒食,体温升高,多数病貂躺卧于小室内,走动时背弓起,两眼流泪,沿笼缓慢移动,有时发生呕吐,常发生下痢,经5~10小时在昏迷中死亡,也有2~3天死亡的。
(2)亚急性型:主要是胃肠机能紊乱,体温长高,精神沉郁,呼吸浅表频数,食欲丧失,病貉被毛蓬乱无光,眼球下陷无神,有时出现化脓性结膜炎,病貉下痢,个别混有血液,四肢软弱无力,后期出现后肢不全麻痹,在高度衰竭下7~14天死亡。
(3)慢性型:病貉食欲减退,胃肠机能紊乱,下痢,粪便常混有血迹,逐渐衰弱,贫血,出现化脓性结膜炎,眼下凹,被毛蓬乱无光,喜卧,行走步法摇摆,经3~4周衰竭而无亡。
哺乳期间仔貉表现虚弱,不活动,吸乳无力。仔貉在窝内不抱团,发出微弱呻吟或鸣叫,常打呵欠,仔貉生长发育不良,病程2~3天多数死亡。
4.解剖病理改变
黏膜黄染,肝肿大、呈暗红色;带黄色,脾高度肿大,肺门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5.临床诊断
据症状、剖检,结合流行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细菌学检查。
6.防治
(1)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严防喂被沙门氏杆菌污染的饲料。对可疑沙门氏菌污染的饲料要煮熟饲喂。特异性预防是接种多价福尔马林疫苗,30~35日龄时间隔5天皮下接种2次,剂量1~2毫升,可免疫7~8个月。母貉接种后经乳将免疫抗体传给仔貉。
(2)治疗:用新霉素和左旋霉素混于饲料中喂给,连续给药7~10天。每天成貉20~30毫克,仔、幼貉各5~10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