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属于ZZ/ZW机制。为了研究蛇的性染色体的起源和进化,日本北海道大学创成科学研究机构(CreativeResearch.InitiativeSousei,CRIS)研究人员KazumiMatsubara等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测得日本four-stripedrat蛇(Elaphequadrivirgata)的细胞遗传学图谱(cytogeneticmap),文章刊登于11月28日PNAS。
图谱中含有109个cDNA克隆,其中11个位于Z染色体。与蛇的Z染色体基因相对应的人类和鸟类的基因定位于常染色体(autosomes)上,说明蛇、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性染色体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不同常染色体对。研究人员还绘制了E.quadrivirgat、缅甸巨蟒(Pythonmolurusbivittatus)、响尾蛇(Trimeresurusflavoviridis)的11个Z连锁基因(Z-linkedgenes),研究W染色体的不同。发现所有11个克隆在P.molurus和E.quadrivirgata的Z的染色体中都存在;3个克隆在P.molurus和E.quadrivirgata的W染色体中都存在;在T.flavoviridis的W染色体上没有检测到cDNA。比较作图(Comparativemapping)结果显示性染色体在P.molurus变化很小,然而在T.flavoviridis出现了很大差异,E.quadrivirgata处于性染色体分化的过度阶段。这种性别染色体的差异可能出现在常染色体共同祖先前性别染色体(protosexchromosome,生物通编者)的短臂末梢区域,然后在从系统发生最原始的boids到进化程度较高的viperids的进化过程中,发生缺失和异染色质化(heterochromatizationprogr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