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貂脓疱病的综合防治

浏览次数:465
    我场每年在产仔哺乳期都要发生数起4―7日龄仔貂,在其颈部和肛门周围的皮肤上出现脓疱的病例。该病发病时间早,若发现、治疗不及时,仔貂多以死亡告终。我场经过多年的探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供大家参考。

    1 临床症状

    在发病仔貂的颈部、肛门周围皮肤后肢内侧的皮肤上发生白色小脓疱,脓疱以栗粒到豌豆大小不等,脓疱周围红肿。脓疱破溃后,流出黄绿色浓稠的脓汁。病仔貂发育迟缓,叫声无力,身体衰弱。本病潜伏期短,为急性经过,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

    2 发病病因

    通过多年的治疗发现,本病的病变部位除发生于仔貂的颈部和肛门周围外,身体其它部位未见有脓疱发生;母貂有拖曳仔貂舔仔貂肛门的习性;同时在治疗后发现,当把发病仔貂放到健康仔貂窝内时,健康的仔貂并不发病,当把健康的仔貂放进污染的窝内时,则引起健康仔貂的发病。因此,我们判定本病可能由于母貂带菌和它的这种习性而损伤了仔貂的皮肤引起了细菌的感染。在治疗时,曾发现有患化脓性扁桃体和化脓性乳房炎的母貂。本病可能与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关。

    3 防治

    3.1 原则 本病据仔貂的发病日龄和临床症状即可确诊。因此,在生产中要及时发现,迅速移出,综合防治。

    3.2 治疗 先用消毒针头将脓疱挑破,排净脓汁,用消毒棉棒拭净或用双氧水洗涤,然后涂布青霉素粉少许,每天2次,连用3―4天。处理完毕的仔貂放回原窝或代养。

    病情严重的仔貂用青霉素、复合VB(针剂或片剂)治疗;用牛奶和20%葡萄糖混匀后,供仔貂经口滴用,每天3―4次,连用3―4天。仔貂必须找保姆貂代养。

    由于此病的发生与母貂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治疗仔貂的同时,必须对母貂同时用青、链霉素或庆大、卡那霉素肌肉注射,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3.3 措施 产前母貂的小室必须严格、彻底地消毒。垫草要清洁、柔软,以免扎破仔貂的皮肤及母貂的乳房而引起感染。

    处理完毕的仔貂,严禁沾上异味,以免母貂弃仔甚至食仔,造成防治失败。

    4 效果

    我场采用上述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显著。仔貂的发病率由原来的2%下降到0.12%;病死率由历来的87.3%下降到16.7%,已很好地控制了该病。


[ 特种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