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黄菇平面栽培及继代栽培生产技术

浏览次数:2506
    榆黄菇因其生长势强,抗逆性好,易栽培推广,生物效率高等特点,在山东省开发前景非常广阔。山东省是植棉大省,近几年棉花种植面积更是直线上升,棉籽壳质优价廉,现以棉籽壳为主料,采用发酵料平面栽培,继代栽培榆黄菇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一、菌种生产

    1、菌种选择 选择生长势强、抗逆性好,高产稳产,适应温度范围较广的菌株,如榆黄-1、榆黄-2,菌丝生长温度5~35度,以20~30度为宜,子实体分化生长的温度10~30度,最适温度 8~25度,耐二氧化碳,常规栽培生物产量可达150%,继代栽培转化率可达200%。是适合山东省栽培的优良品系。

    2、菌种制作

    (1)母种 采用加富改良的PDA培养基:马铃薯(去皮、切片,煮汁)200g,麦麸50g,蔗糖20g、蛋白胨28、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1.5g、琼脂20g、水1000ml,要求达到技术指标:菌丝体洁白粗壮,气生菌丝丰富,菌丝爬壁力强,25度恒温培养,满管时间少于7天。每年的母种都要从生长势强,品质好的子实体中组织分离,经提纯复壮、出菇实验后扩大作生产用母种。

    (2)原种、栽培种 常规的培养基有谷粒培养基和棉籽壳培养基。A谷粒培养基:小麦粒(或高梁粒)99%,石膏1%。先将小麦粒(或高梁粒)用清水洗净,在清水中浸泡12~24小时 (以气温高低决定浸泡时间的长短)捞出,煮沸20分钟,煮至麦粒(高梁粒)膨大变软,无白心,不破皮,捞出,沥干水分,均匀拌入石膏粉,装500ml盐水瓶或750ml广口瓶,塞棉塞,121度高温高压灭菌2~2.5小时,冷却后无菌接种,接种后25度恒温培养,20天内菌丝满瓶。B棉籽壳培养基:棉籽壳90%、麦麸10%(或者棉籽壳94%、玉米粉5%,石膏1%、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料水比1∶1.35。用15cm~17cm×33cm~35cm聚丙烯袋,高压灭菌2.5~3.0小时或常压灭菌12小时,无菌接种后于25度恒温培养,少于28天菌丝满袋。

    二、栽培技术

    1、季节安排 根据榆黄菇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一般可安排春、秋两季栽培,春季气温回升快,出菇期短,山东省一般主要安排在秋季栽培。 活化母种(7月1日)一原种制备(7月10日)―栽培种制备(8月5日)―出菇袋制备(9月1日)出菇栽培(10月1日)―出菇及管理(10月15日~12月10日)。

    2、原料选择与配料处理 榆黄菇菌丝生长快,抗杂能力强,适合其生长的原料很多,如棉籽壳、木屑、麦麸、玉米芯等农副产品下脚料及各种农作物秸杆,栽培方式多种多样,可采用生料、熟料、半熟料和发酵料栽培。经多年试验证明,以棉籽壳为主料,进行发酵处理,采用平面栽培、继代有土栽培榆黄菇,工艺简便,产量可靠,产品品质优良,是一项值得推广的高产栽培模式。

    (1)培养料配方:棉籽壳86%,麦麸10%,石灰3%,磷酸二氢钾0.5%,尿素0.5%,菇壮素5ml/50kg,菇乐125ml/50kg,蒽肥5ml/50kg,料水比1∶1.25~1.3。

    (2)堆料发酵:选择当年的新鲜棉籽壳,发酵前将棉籽壳摊开曝晒2~3天备用。按配方称取所需的主辅料,将麦麸、石灰粉均匀的撒在棉籽壳上,磷酸二氢钾、尿素及微量元素添加剂放入水中,融化搅匀,泼人培养料中,边泼边搅拌,然后再用铁锨翻料,用搅拌机拌料均匀,开始堆料发酵。料少是可以成一圆形堆,料多可堆积成底宽1.2~1.5米,高0.8米,长度不限的长条形堆,用直径3~5厘米木棍在料堆上每隔0.5米见方打孔,直通料堆底部,堆表面覆盖编织袋或塑料薄膜,每隔4~6小时掀动薄膜通气一次。当料温上升至60度左右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要细致、均匀,使上层的低温干燥层、下层的厌氧发酵层,同中间的高温发酵层交换位置,最底层若变黑有臭味,可加入少量生石灰粉。维持料温稳定在55度以上,36小时翻堆一次,前后共计翻堆3~4次,约7天左右,当最后一次翻堆结束,料层中温度最高处出现大量的白色放线菌,培养料呈褐色,无酸、臭等异味时,即可终止发酵,并把料分批摊凉降温,料温降至30度以下时开始装袋接种。

    3、装袋接种选用43~45cm×26~28cm×0.0025cm高密度低压聚乙烯塑料袋。用缝纫机针在袋两端及中间扎3行针孔,以利通气增氧,加快发菌。装袋时先将塑料袋的一头用绳线扎紧,撒入一把菌种块(菌种块小枣至鸡蛋大),装入发酵好的培养料,边装边压实,装至一半时,再撒一层菌种,然后继续装料,离袋口6~7cm时再撒一层菌种,整平压实,使菌种与培养料紧密接触,尔后用绳线将袋口扎紧。接种关键是两头袋口处多接种,接种量占总菌种用量的3/4,使榆黄菇菌丝优先生长占领料面,抑制外来杂菌的滋生。接种量为干料重的13~15%。

    4、排袋发菌 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平坦,排水方便,周围环境清洁的露天遮阳网或树阴下,或选择干净的空闲房屋作发菌室,在地面上撒一层石灰粉去湿消毒,(1)排袋:根据当时气温高低,确定菌袋摆袋的层数。气温在20度以上时,菌袋一层单排摆放在树阴或遮阳网下,气温在15~18度时,菌袋-3层单排摆放,气温在10度左右时,菌袋3~4层单排摆放,气温在0~5度时,菌袋4~5层双排摆放。整个发菌过程,菌袋温度要始终控制在28度以下,(2)翻堆拣杂:接种5天后开始检查有无杂菌污染,7~8天进行第一次翻堆,以后每隔7天翻堆一次,结合翻堆每次检查和剔除污染菌袋,并及时处理。

    5、菇畦准备与填充料发酵 在出菇棚内,南北向挖深20厘米、宽110~120厘米的菇畦,畦与畦间留40~50cm作业道,畦内撒少量生石灰粉,同表土拌匀,浇透水。

    填充料准备:将各种农作物秸杆(玉米秸、豆秸等)切成2~3cm长小段,预湿后不加任何添加料,只掺和30%肥土建堆发酵4~5天,备作继代有土栽培填充料。

    6、脱袋入畦

    (1)平面栽培 将发满菌的菌袋脱去外层薄膜,按间距2~3cm排列于畦内,中间及其上填充2~3cm肥土。覆土配制方法:取菜园土表层10cm以下土壤,用2%石灰水或0.1%多菌灵水溶液消毒,土壤湿度以手握成团落地即散为准。

    (2)继代有土栽培:将平菇经四级发菌的出菇袋,脱去外袋,立放于畦中,间距10厘米,填充秸杆发酵料,增加菌丝数量和菌丝体营养吸收面积,达到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目的。经研究,榆黄菇的栽培特性与普通平菇类似,因此,也可采用继代栽培。

    7、出菇管理 覆上5~6天,菌丝出土连片后,喷重水一次,将环境温度控制在10~15度,进行低温刺激3~5天,同时给以适量的散射光。当畦画上形成米黄色榆黄菇原基时,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到85~95%,温度18~25度,并注意通风防虫。

    8、采收及后期管理 榆黄菇现原基后,正常情况下7~10天成熟。待子实体菌盖边缘呈现波浪状,并有少量孢子弹射时即可采收。采收前 1天停止喷水。采收时,一手按住料面,另一手插入子实体下侧左右旋转摘下,或用刀将子实体于菌柄基部切下即可。子实体采收后,停止喷水2~3天,清除料面菇根和畸形菇,松动老化菌丝,填补新土,若料内缺水,可打洞补水,出菇中后期,可结合补水给培养料补艏养液。也可喷菇乐、菇壮素、氨基酸多元微肥等微量元素肥料。

    三、病虫害防治 榆黄菇在山东栽培历史较短,推广面积较小。在试验和中试期间没有发现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发生率也较平菇等常规栽培品种偏低,因此,我们只对榆黄菇虫害进行了调查和防治。

    榆黄菇具有高温出菇的特性,且色泽鲜黄,比较容易发生虫害。经菇房多点系统调查,榆黄菇菇棚内害虫主要有四种,即眼菌蚊,虱蝇、蒲螨和瘿蚊。眼菌蚊是优势种,占害虫数量的90%。

    眼菌蚊,异名尖眼菌蚊,在山东普遍发生。在菇房内一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3月上旬初贼虫,发生危害高峰在3月下旬至6月中旬。成虫活泼,白天多隐藏在菌袋之间或菇体下阴暗处,受晾后作短距离飞翔即隐藏。也常飞往墙角、门窗等处,傍晚最为活跃,有明显的趋光性和趋菇 (喜欢黄色)性。成虫寿命短,一般3d左右,成虫死亡后多粘附在菇体背面或正面,影响商品质量。幼虫喜欢群居在培养料中,活动取食,危害菌丝、原基和幼菇,春季再出菇的菌袋受害严重。

    防治方法:眼菌蚊的发生期往往在出菇期,药剂杀虫效果良好,但易发生药害,应采取综合

    一是搞好菇棚卫生和环境卫生,减少虫源。

    二是早春月上旬以前,把菇棚门、通风口用细纱网封闭,减少外来虫源。

    三是3月中旬以后,尽可能降低大棚温度,控制棚温在15~20度。

    四是药剂防治。

    (1)DDV80%原液熏蒸,将原液用棉花蘸取(按0.5ml/立方米用量),悬挂在门窗、通风口、棚内熏蒸。

    (2)用低倍的菊酯类农药喷雾,但必须注意安全间隔期5~7天。


[ 食用菌栽培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