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质嫩,柄短,菌盖上常有花纹,露出白色的菌肉组织,消费者喜食,深受海外消费者的欢迎,其价格是普通香菇的数倍乃至十倍以上。因此,尽管其产量一般只能占到总产量的10%左右,但对栽培效益影响很大。花菇只能在寒冷的冬季培育出来,此时由于寒冷,,出菇甚少,如管理不当,花菇可能会绝收,如管理措施适宜,则花菇能占总产量的10%以上。
那么,怎样才能多出花菇呢?
1.控制好空气相对湿度 实践证明,要促进花菇的形成首先必须掌握好菌筒的湿度。当菌丝体偏干,但水分能维持其出菇或生长发育的最低水平时,部分菇蕾能勉强生长。在菇蕾生长到直径2厘米~3厘米时,夜间掀开薄膜让冷空气袭击菇床,人为制造干冷的空气,此时菌盖表面细胞受恶劣环境的刺激基本停止生长或生长缓慢,而菇柄内所含的水分仍可正常输送给菌肉细胞,其菌肉细胞继续生长加厚,组织也越来越紧密厚实,于是表面细胞和菌肉细胞分裂不能同步,菌盖表面终于被胀裂而露出洁白的菌肉。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继续下去,其裂痕也逐渐加深,洁白的菌肉又形成一层防护膜,使白色伤痕变成茶褐色,但明显区别于菌盖表面的颜色,而形成花斑,即所谓花菇。
在管理上,冬季下霜期不宜喷水,因气温低时菌筒吸水能力弱,容易造成结冰,只要保持湿润,不让菌筒干枯即可。如果湿度过大,菌丝生长受到阻碍,甚至造成小菇蕾死亡。
2.保持菇床适宜温度,拉大温差 要促进花菇的形成,除了要掌握上述湿差外,还要注意适宜的温度,月平均气温应控制在6℃~10℃,这是花菇形成的最适温度。由于冬季寒冷,温度过低,要人为调节菇床内温度。增加地温,同时选择晴天,让阳光透进场内,增加热源,提高菇床温度。晚上注意防寒。在不太冷的晚上,到夜间可揭膜降温,使昼夜温差达到10℃~15℃,这样可促进菇蕾发生和刺激形成花菇。
3.注意通风 菇蕾发生后,呼吸旺盛,如果空气不流通,菇床内二氧化碳积累过多,就会抑制籽实体的形成与生长。因此,冬季不论菌筒是否长菇,都应保持每天通风1次~2次。通风时间可在中午气温较高时进行,每次通风10分钟~20分钟,使菌筒免受寒风袭击。
4.适宜的散射光照 香菇属于需光类型的菌类,籽实体阶段若光线不足则出菇少、菌柄长、朵形小、色淡、质量差。一般要求有“四分阳、六分阴”的散射光照即可。
总之,只要具备条件,正确处理好湿度、温度、通风、光照之间的关系,使其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创造适宜的条件,就可多产花菇。
最后要强调的是,花菇必须及时采收,若过时则出现纹理颜色变淡,失去花菇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