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tuckahoe)

浏览次数:952
多孔菌科卧孔菌属茯苓种,学名Poriacocos(Schw.)Wolf,一年生或多年生真菌。古名茯灵、茯兔。别名松薯、松苓、松柏芋等。以菌核入药。中国已有400多年栽培历史,主产云南、湖北、安徽、河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自治区)。

菌核为其菌丝组成的休眠体,呈球形、扁球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表面粗瘤状皱缩,淡灰棕色或棕褐色。鲜时质软,干后变硬。菌核体内靠皮部分淡棕色,内部白色,粉粒状。子实体平伏地产生在菌核表面,形如蜂窝,厚0.3-1cm。初为白色,后变淡棕色,孢子6-11×3.5μ,长椭圆形或近圆柱菜,有一歪尖。

野生茯苓多生长于排水良好、干燥向阳的山地,坡度约15-35度,土层在50cm以上的微酸性砂壤中松树根附近。菌丝生长适温为22-28℃,能耐0-4℃短期低温,栽培一般采用松树为段木。于秋末冬初选胸径12cm以上松树,砍倒后顺木将树皮相间纵削,露出木质部,宽约3cm,待断口停滞溢脂时锯成长60cm左右的段木(茯苓简),堆码,日晒干燥,按野生茯苓生态条件选择苓场,挖窖,窖的大小视段木的长短和数量而定,苓场四周挖排水沟。

菌种即菌丝引,也叫引子,有肉引和木引之分。肉引即鲜茯苓切片,木引即带茯苓菌丝的木段,还可用树根,或2-3年后即将砍伐的活树接引栽培。虫害主要有白蚁Odontotermesformosanus。一般栽种一年后收获。收挖期以外皮黄褐色时为好。晴天挖出,置不通风处分层排放,隔两天翻动一次,使其“发汗”。待体干皮皱,即可切削加工成茯苓皮、茯苓、茯苓块,放干燥通风处以防虫防霉。

菌核主要含茯苓酸(pachymicacid)、β-茯苓聚糖(β-pachyman)、麦角甾醇(Ergosterol)、胆碱(Choline)、组氨酸(Histidine)、腺嘌呤(Adenine)、卵磷脂(Lecithin)、蛋白质、脂肪等。茯苓聚糖经人工转变制备其衍生物羧甲基茯苓多糖(Carboxymethylpachymaran)。味甘,性平。益脾胃,宁心神,利水渗湿。主治小便不利,水肿停饮,泄泻淋浊,心悸失眠等症。


[ 食用菌栽培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