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蔸栽培茯苓

浏览次数:600
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60%以上的中药方中均配有茯苓。按照陈规,常规栽培采用松树段木生产。据医药部门估计,全国每年大约需要2万余吨干茯苓,而每生产1吨干茯苓大约需要20立方米的松木,这样,每年用于生产茯苓的松木就达40余万立方米。因此,茯苓与林业的矛盾就越来越突出。而我国每年又有大量的松兜放在山上腐烂,不仅浪费资源,还会给白蚂蚁提供生活场所,危害农作物。为了节约森林资源,保持生态,利用松树蔸栽培茯苓,减少原木砍伐,变废为宝,增加茯苓产量,减轻白蚂蚁危害农林作物,是符合国家倡导的发展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松树蔸栽培茯苓技术介绍如下:

1茯苓场的选择

1.1选地

选择土壤深度疏松的砂质土壤,含砂量在70%以上。麻骨沙土、黄沙土和红沙土均可栽培茯苓,而含沙量少、黏性大、透气性差等其他土壤均不宜栽培茯苓。

1.2坡向

茯苓场方向朝南、西南或东南,切忌朝北向,因朝北向阳光不足,气温、土温较低,生长慢,又易发生白蚁,不适宜茯苓生长。另外,选择茯苓场还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利排水。

1.3茬口

要选择未种过庄稼或茯苓的场所,种过庄稼和茯苓的场地最少要休闲3年以上才能选为苓场。

2栽培方法

松树蔸栽培茯苓可分为无断根栽培和断根栽培。栽培前必须选择菌丝粗壮、无病虫害的菌种,栽培种以木块菌种为好。

2.1无断根栽培

用上年7月至当年2月份砍的松树蔸进行栽培。栽培前将树蔸皮铲去,晒1个月以上,选择晴天,把松蔸周围挖开30cm左右深,把露出的树皮用斧头劈去,周围喷洒药效较长的农药,以防除白蚁。然后用刀把菌种袋破开(但菌种不要被弄碎),将露出的菌种紧贴在劈去树皮的新鲜处,菌袋朝外,用土把菌种覆盖好,厚度20cm以上。一般直径15~25cm的松蔸用1袋菌种,约350g。大的松蔸可增加菌种量。

2.2断根栽培

将松蔸挖断,在阳光下晒干,相对集中在一起,去掉松蔸上不规格的小根和泥土,就树蔸的数量,挖好场地。场地挖深30~35cm,使场地土壤疏松,捡净场内的杂草、树根、石块等杂物,干燥一段时间。

选择晴天接种。将挖好的场地,整出土窑,把整好的松蔸放入窑内,将菌袋尽陕与松蔸靠紧,以免断菌。将松蔸砍成一个缺口,露出新鲜处,把菌种袋破开,露出菌种并紧贴该处,菌袋朝上,压上小松蔸或大的松根,并在周围喷洒农药防除白蚁,然后覆盖土壤15~20cm厚。用菌量为50kg松蔸用1袋菌种,约350g。每个场地以15~20平方米为宜,一个场种完后,将苓场四周清理干净,撒上石灰粉,防止场外白蚁进入,但要注意石灰粉不宜撒在场内,以免改变土壤的酸碱度。

3苓场管理

不管是断根栽培还是无断根栽培,接种下窑后都要经常检查,及时修沟排水,防止雨水浸渍和覆土被水冲刷。一期后检查菌种是否成活,发现菌种不成活及时补种。接种后前2个月每周检查1~2次。一般接后2~3个月开始结苓。秋末、冬季茯苓会停止生长,进入冬眠期,第2年气温回暖后又开始生长。4~6月为生长膨大的旺盛期,这时要经常给茯苓和松蔸补土,防止露出土面而被太阳暴晒。

4病虫害防治

4.1腐烂病

在茯苓生长旺盛期,排水不良、窑底不平、表面土壤板结、通气性差易发腐烂病。茯苓感病后,流出黄色黏液,有臭味。防治方法:繁殖材料要清洁卫生;苓场保持通风透气,排水良好;发病后尽量提前收获。

4.2白蚁

白蚁是茯苓的主要虫害,轻则减产,重则绝收。因此,在茯苓的整个栽培过程中,要始终抓好白蚁的防治工作。栽培前期要每周检查1~2次,发现白蚁要及时撬开苓窑,用白蚁药扑灭,然后重新开窑,把松蔸重新放回去。在场内仔细观察,发现蚁路,要沿蚁路找蚁室,挖蚁室烧毁或用农药消灭。也可在附近的山地挖几个诱集坑,在坑内放入新鲜松毛、芒萁等,并用土壤盖好,每隔一段时间检查1次,发现大量白蚁及时扑灭。

5收获与加工

一般当年6~7月接种,翌年6~7月成熟。茯苓成熟的标准:苓场不再出现龟裂纹,茯苓皮色开始变深,外皮不再出现裂纹,此时为采收适期。要掌握挖老留嫩,挖大留小,特别无断根方法,连续几年这片山场都会有茯苓出现。挖苓时可选择晴天进行。

加工时根据客商要求不同,加工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整个加工过程是发汗、去皮、切片、晒干。一般茯苓的折干率为45%~50%。晒干后按质量分装保存。


[ 食用菌栽培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