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养殖过程中,为了增加卵的产量和统一产卵时间,实现规模化生产,人们一般会给种泥鳅打催产针,之后把它们放上产床。这个时候,雄泥鳅会一直追随着雌泥鳅,最终紧紧缠绕在雌泥鳅的肚子上,刺激它产下卵来,雄泥鳅同时也会排出精液,完成体外受精。就是在观察这个环节的过程当中,刘勇又有了新的发现。
催产针
雄泥鳅不刺激,雌泥鳅就不产卵。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把泥鳅雌雄分开,不就能把卵留到秋天了吗?于是刘勇就让人在5、6月的时候给泥鳅公母分群,不让它们有见面的机会。正像刘勇推想的那样,与雄泥鳅分开喂养之后,大腹便便的雌泥鳅一直没有产卵。
到了10月份后,即使都是大肚子的泥鳅孕妇,到最后还要经过一番甄选,挑出最适合打催产针上产床的泥鳅妈妈,以确保生出的小泥鳅具有最强的生命力。这也是刘勇在解剖观察的过程中发现的。刘勇介绍说一般肚子发红的泥鳅,卵都发育的比较成熟,孵出的小泥鳅长得也不错。挑选出适合交配的公母泥鳅之后,刘勇接下来为这些泥鳅打了催产针,在这层层把关之下,精挑细选出来的好爹好妈终于育出了优质的泥鳅宝宝。
肚子泛红的泥鳅
公母分开喂养,果然成功地保留下了健康的泥鳅卵。温室里,有增氧机,有稳定的室温,小泥鳅在这里呆得舒服,眼瞅着蹭蹭蹭地长了起来,个儿顶个儿地欢实,算起来有七天大了。但刘勇还在着急小泥鳅的成长,他要把它们转到野外的池塘里。
让小泥鳅苗一直在温室大棚里成长,优越的生长环境会让它们很难适应将来的野外生活,可是提早让它们搬家到温室外的池塘,看起来又困难重重。刘勇既然认准了要让小泥鳅提早到野外锻炼,就是因为手里已经掌握了帮它们适应野外生存的绝招。
第一招:围网防天敌
泥鳅长到一厘米左右的时候,比针大不了多少,刘勇先利用细目网过滤掉蜻蜓幼虫,保证了小泥鳅在水中的安全,接下来又使用了围网让水鸟们远离了池塘。
细目网
第二招:保持水温
刘勇说,水的深浅对水温影响很大,如果把水位维持在45厘米到50厘米左右,它受天气的影响相对来说就要小得多。
第三招:饲喂
刘勇给小泥鳅喂的饲料经过特殊处理,捏在手里面就像粉底一样,非常细腻,保证泥鳅苗很容易进食。喂料的时候,刘勇发现小泥鳅的活动范围只限于池边,所以投喂饲料时候只是在四周投喂就行了。这样既节省了人工和饲料成本,又让小泥鳅吃得舒服吃得饱,还减少了对水质的污染,这个发现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明年三月,将会有一大批泥鳅幼苗准时投产,进一步推动当地泥鳅产业的发展。刘勇的成功,固然离不开父辈给予他的鱼苗繁育方面的丰富经验,同时更重要的,还离不开他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敢于承担的生活态度。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更多一些这种蓬勃的朝气,大家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奇思妙想和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