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不同直通车方法对幼鳖转塘成活率影响的比较

浏览次数:485
    每年清明节前后,广东地区的水温一般可达22℃~25℃,适宜于鳖种的开春放养。对于购买外场鳖种的养殖场来说,不同的运输方法将会对鳖种转塘后的成活率起到不同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案例1. 养殖户吴某,2004年5月8日运输规格为50g/只左右的幼鳖1万只和规格为100g/只左右的幼鳖4万只,当日晴天,气温23℃~25℃,运输方法是将幼鳖用广东地区常用的鱼花桶(圆形,体积约为0.05立方米)装载,每桶800只,小型农用货车运输,每车运载7桶,平均每车净重550kg左右,运输距离为12km,幼鳖在装载及运输过程中没有经过任何消毒处理,幼鳖下塘后的放养密度为2000只/亩。

    案例2. 养殖户黄某,2005年4月10日运输规格为50g/只左右的幼鳖1万只、规格为100g/只左右的幼鳖5万只和规格为150g/只左右的幼鳖3万只,分4天进行,皆为晴天,气温22℃~24℃,运输距离60km左右,运输方法是将幼鳖分规格装入长80cm、宽60cm长方形的塑料网袋中,每袋装50g/只左右的幼鳖200只、100g/只左右的幼鳖100只、150g/只左右的幼鳖70只,然后将装有幼鳖的网袋放入长60cm、宽42cm、高18cm的四周及底部都带孔的塑料篮中,篮与篮能层层扣,每篮幼鳖重量约10kg,运输工具为带棚的中型货车,每天运输1车,平均每车净重3500kg,幼鳖在装篮上车前及卸载下塘过程中没有经过任何消毒处理,幼鳖下塘后的放养密度为2000只/亩。

    案例3. 养殖户黄某(同案例2,第二次运输),2005年5月15日运输规格为100g/只左右的幼鳖1.5万只和规格为150g/只左右的幼鳖1.5万只,天气晨雨午晴,气温26℃~28℃,运输距离40km,运输方法与第一次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卖方于5月12日和13日连续2天在幼鳖饲料中加入含有穿心莲、黄苓、土茯苓、甘草等多味纯中草药粉及Vc等维生素进行拌饵投喂,且于5月14日停喂1天,5月15日早晨天亮开始起捕,在每个装有幼鳖的塑料网袋中加入切碎了的香蕉叶及叶茎1kg左右,每袋净重量为11kg左右,然后将混有香蕉叶、叶茎和幼鳖的塑料网袋放入50ppm聚维酮碘溶液中药浴5分钟,装篮上车,一次运完,幼鳖下塘后的放养密度为2000只/亩。

    二、结果

    1.养殖户吴某运输的5万只幼鳖在下塘后第3天开始出现死亡现象;7天~8天后出现了大量死亡,最多1天死亡达700余只,时间持续了近2个月。从幼鳖下塘后第3天开始,连续7天为一个疗程,多疗程地使用与上述案例3中的成份和用量相同的中草药、维生素及氟苯尼考等抗菌素进行拌饵投喂,并进行多次的水体消毒,效果不佳,累计死亡数量接近2.5万只,成活率50%左右。

    2.养殖户黄某(第一次)运输的9万只幼鳖在下塘后第3天开始出现死亡,7天~8天后达到死亡高峰,最多1天死亡近900只,第9天死鱼数量开始减少,时间持续了近半个月。从幼鳖下塘后第3天开始,连续10天使用与上述案例 3中的成份和用量相同的中草药及维生素进行拌饵投喂,并进行多次的水体消毒,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于4月27日停止死鱼,此次累计死亡9100只,成活率89.9%。

    3.养殖户黄某(第二次)运输的3万只幼鳖在下塘后第3天出现零星死亡,第7天死亡的数量上升到20只左右,第8天死亡数量开始逐渐减少,至第12天停止死亡,时间持续12天,期间从5月18日开始,连续7天使用与上述案例3中的成份和用量相同的中草药及维生素进行拌饵投喂,并进行1次水体消毒,累计死鱼数量较少,总计约60余只,成活率达99.8%。

    三、分析与总结

    1.从上述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案例1中运输距离最短,每车次的运输幼鳖数量最少,但幼鳖转塘后的死亡时间是最长的,幼鳖转塘后的成活率也是最低的,仅为50%左右,究其原因,是因为该案例中的运输方法过于简单粗糙,由于幼鳖是用鱼花桶装载,800只幼鳖堆积在大半个鱼花桶里,鳖体之间相互挤压、撕咬和挣扎,加之鱼花桶底部还会带有少量水分,使得底部的幼鳖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幼鳖产生了严重的应激反应和机械损伤,从而导致了长时间的大量死亡。笔者5月15日(即转塘1星期后)受邀前往诊治,经施用中草药、多种维生素及氟苯尼考等抗菌素进行拌饵投喂并结合水体消毒,效果都不甚理想,直到转塘2个月后死亡现象才得以停止。

    2.案例2的运输方法比案例1的科学合理,每个塑料篮中装载的幼鳖数量控制在70只~100只,大大减少了幼鳖之间的相互挤压和抓爬,并能保证幼鳖呼吸基本畅通,尽管本案例中的运输距离、每车次运载的鳖种数量都比案例1高几倍,但由于鳖种的运输环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大大减轻幼鳖应激反应的发生,因此幼鳖转塘后无论是死亡的数量还是死亡时间都比案例1大为降低和缩短。在幼鳖转塘后第3天开始连续10天用上述中草药及维生素拌饵投喂,结合水体消毒等措施进行病害防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案例3的运输方法与案例2的几近相同,并在案例2的基础上对运输作了一些改进,一是将案例2中用于幼鳖转塘后治疗的药物提前在幼鳖起捕前连续投喂2天,并于起捕前停食1天,目的就是运用中草药来增强幼鳖抗应激反应的能力和抗感染能力;二是在装入幼鳖的网袋中加入切碎的香蕉叶及叶茎,并经50ppm聚维酮碘溶液中药浴5分钟后装篮,目的就是利用这些香蕉叶及叶茎减少幼鳖间的相互摩擦,减少感染,同时又可以给幼鳖提供暂时隐蔽的场所,减轻了环境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幼鳖的应激反应;三是浸泡药物后的香蕉叶及叶茎上黏附了大量的高浓度药液,这些药液在运输过程中起到了对幼鳖全过程的消毒作用,大大减少感染的机会。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改进措施,幼鳖转塘后的成活率在案例2的基础又有了大幅度提高,效果十分显著。

    4.综合上述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幼鳖转塘运输过程中,不同的运输方法对幼鳖转塘后成活率高低的影响非常大。鳖是一种容易产生应激反应的动物,影响幼鳖转塘后成活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就是在运输转塘过程中鳖产生应激反应的程度以及机械损伤的程度。幼鳖抗应激反应的能力越强,产生应激反应就越小,转塘后的成活率就越高。严重的应激反应还会诱发鳖腮腺炎、白底板等一系列疾病,引起更大的伤亡。因此,要提高幼鳖转塘后的成活率,就必须设法在运输转塘前后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幼鳖的应激反应和机械损伤,使幼鳖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5.通过上述案例的实践,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提高幼鳖运输转塘的成活率:①运输前2天~3天在幼鳖的饲料中连续添加上述案例的中草药和Vc等维生素拌饵投喂;②起捕前一天停食1天;③当天起捕的幼鳖一次性运输完毕,并尽量缩短幼鳖起捕至下塘的时间;④严格控制单位体积的运输密度,采用案例2和案例3中网袋加塑料篮的装载方法比较合理、实用;⑤幼鳖之间加入适量的碎香蕉叶等隐蔽物且一起药浴后装篮;⑥幼鳖到达目的地后用塘水淋水3~5次,让幼鳖逐渐适应新的水温环境;⑦下塘后的第3天开始用上述案例的中草药和Vc等维生素连续拌饵投喂5天~7天,并结合水体消毒。
 


[ 水产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