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生产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浏览次数:687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俗称螃蟹,是我国特有的名特优水产品,自河蟹人工育苗成功以后,我国的河蟹产量快速上升,从1991年的年产8000余吨增加到2004年的50万吨,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作出了贡献。

    1 河蟹生产现状

    1.1 河蟹业已形成规模化养殖

    河蟹生产从最初的资源放流型养殖到目前的集约化高密度精养,从分散型向地域集约化发展,除黑龙江、青海、西藏等少数地域发展缓慢外,南到福建、广东,北至辽宁、山东、河北等地都有河蟹的养殖,已形成了以太湖、洞庭湖、洪泽湖、鄱阳湖、巢湖、阳澄湖等大中湖泊为基地,辽河、长江、闽江为产业带的区域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格局。江苏省2003年河蟹养殖面积320万亩,产量24万吨,产值达84亿元,辽宁省养蟹面积146万亩,仅盘山县养殖面积就达47万亩。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

    1.2 河蟹生态养殖已成共识

    渔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水产品品质的好坏,改善和保护渔业环境是河蟹安全生产和提高河蟹品质的基础,各地渔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都十分重视营造绿色生态环境,积极提倡种草养殖,仿野生养殖等多种科学养殖模式,加大对河蟹养殖水域环境的保护力度,组织和实施无公害标准化养殖,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放心满意的绿色产品。江苏省十大湖泊及各养殖基地都推行种植水草、放养螺蚬的生态养殖法,大幅提升了河蟹的品质和产量,几年来已培育出国家认定的无公害优质河蟹品牌105个。

    1.3 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河蟹产业

    河蟹是在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繁殖的水生动物,长期以来多在沿海省市进行养殖生产。现在随着人工育苗和育种技术的成熟,河蟹苗种产区以其资源优势及成熟的养殖技术向具有湖泊资源的地区延伸,促成了我国河蟹产区的扩大和产量的大幅提高。如上海市以崇明岛优质蟹种与岛外丰富的湖泊资源联手,形成岛内培育蟹种,岛外养大蟹的模式,使岛外养蟹面积扩展至150余万亩。浙江省绍兴渔民王家栋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远赴新疆,斥资2000万元承包60万亩水面进行养蟹生产。苏州市阳澄湖渔民利用成熟的养蟹技术到初养区进行技术投资,帮助新区提高产量和品质,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开发河蟹养殖业的格局。

    1.4 企业参与和专业协会的建立,促进了蟹业的发展

    目前在很多河蟹产区已形成了企业公司加农户的饲养管理模式,拓展了商品蟹的养殖规模和销售渠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行为的调控主要是依靠行业内部的自律,随着蟹业的发展,各大产区近年来相应筹建了河蟹专业协会,上至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下至各产地的河蟹专业协会。协会的建立为进一步提高整个行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河蟹品质的提高,加快河蟹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及产区渔业环境的保护,维护蟹农和消费者的权益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自2002年筹建以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对无序发展网围养蟹面积的整治,使湖区网围超负荷养蟹及湖区水质恶化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善,加大推进中华绒螯蟹无公害基地建设力度,积极指导养殖户按无公害标准化要求进行生态健康型养殖,制定了一整套生产优质阳澄湖大闸蟹的操作程序,并积极探索防伪统一商标和名蟹推介,进一步提升了阳澄湖河蟹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

    2 蟹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养殖技术的成熟及各地养殖面积的扩展,河蟹产量上升的势头非常迅猛,2004年全年产量已达50万吨,至年底各大产区还有大量商品蟹未能及时销售而囤养着,成为滞销产品,严重影响了蟹农的经济效益及蟹业的发展。为此在蟹业发展中必须正视以下几点:

    2.1 蟹市场狭窄,销售区域性明显

    据海关统计,多年来年出口销售量都在1200吨左右,只占现有河蟹产量的2.5‰~3‰,年出口量香港400吨,台湾400吨,日本200吨,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约200吨左右,并且在出口的高峰期9~11月,日销量也只有7~8吨的货量。由此可见,河蟹的销售市场主要在国内,内销地域也只以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为主,中西部地区食蟹人群较少,无法形成规模市场。并随着各地河蟹生产的发展,不少产地的河蟹以低价方式向沿海城镇云集,严重冲击了沿海优质河蟹的销售,甚至假冒当地优质河蟹冲击市场,对消费者购买沿海产区优质名蟹造成负面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单江苏省目前各类名蟹库存达2~3万吨之多,产品供大于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2 河蟹食用时期短

    由于河蟹的生活史和生命周期特殊,造成河蟹与其它水产品在食用时间上的差异,形成了俗话所说的:“菊花黄,蟹肉壮,蟹至冬,影无踪”的河蟹生长及食用规律,在这季节河蟹已至性腺成熟,致使河蟹鲜而肥,甘而腻,肉白似玉,油黄似金,达到色、香、味之三极,形成了在9~11月份集中上市的特征,再加之河蟹不像其他水产品可冷冻或冷冻储存反季节销售,而只能是活体销售,使销售渠道本来不是十分畅通的市场很难保证其应有的价格和销售量。

    2.3 河蟹种质不纯,劣质河蟹充斥市场

    由于我国河蟹生产法制不健全,造成了生产上的急功近利,无序经营,使一些育苗育种单位在河蟹亲本的选择、育苗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中华绒螯蟹的种质退化十分明显,加上不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造成了大量小规格劣质商品蟹充斥市场,目前在市场上150~250g的优质蟹数量仅占20%~25%,小于150g的小规格河蟹仍占市场的多数。有的河蟹尽管个体较大,也较肥,但由于水质环境、饲养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蟹的品质还是不佳,口感不鲜。

    2.4 优质名蟹受冲击突出

    当前河蟹产品在旺销季节已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不少河蟹养殖新区采用掠夺式的方式,廉价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河蟹养殖,再以低成本优势冲击名蟹产区的蟹业发展,甚至有的在利益驱动下,以低价大量购进外地河蟹,通过各种手段假冒当地优质名蟹进行销售,对消费者购买优质名蟹造成了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优质名蟹的正常销售和声誉,有的地方河蟹销售出现了谁是著名品牌价位高、销路广,就冒用谁的品牌,导致李鬼横行的局面。以年产1200吨的中国名蟹-阳澄湖清水大闸蟹为例,虽然通过近年来连续不断的打假,但还有不少不法经营者以非阳澄湖蟹冒充阳澄湖大闸蟹在国内外市场招摇上市,严重损害了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的名誉。

    3 河蟹业可持续发展思路

    当前河蟹养殖的经验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如何使我国的河蟹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认为有必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3.1 控制河蟹养殖规模,防止盲目发展

    由于河蟹养殖业在全国发展迅猛,产量快速提高,加之食用期短,食蟹人群狭窄,河蟹产品已供大于求。建议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及有关组织应根据河蟹的生态特征,结合本地区的地理位置,饲养水域状况,饵料基础及养殖环境能否满足河蟹的正常生长等通盘考虑河蟹产业。对现有的养殖水域围绕营造和改善水域生态平衡,合理调控其养殖规模;对超负荷养殖水域进行调整和整顿;对在不宜河蟹生长的高寒、高温、生长期短暂地区、水库和湖泊深水区及城市周边有污水流入区投资发展河蟹业的,要加以控制,千万不能盲目发展,以免造成投资者的经济损失。

    3.2 从大养蟹向养大蟹、养好蟹转化

    目前河蟹市场150g以上的大蟹数量虽逐年增加,但150g以下的小规格河蟹仍然占据河蟹市场70%以上的份额。以至上市高峰期小规格河蟹价格过低,对市场价格的冲击很大,影响了我国优质河蟹在国内外市场上应有的价位。一些知名品牌河蟹受到假冒伪劣河蟹的冲击,对消费者的购买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小规格劣质河蟹已成为我国河蟹业的主要隐患,为克服这一隐患,提升我国河蟹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必须从选择良好的养殖水域和优质蟹种着手,积极推广种植水草,投放螺蛳等生物修复措施,采用稀养、套养、轮养和确保饵料质量等健康科学养蟹新技术,加大无公害基地建设力度,建立标准化河蟹养殖体系,使我国的养蟹业从大养蟹向养大蟹、养好蟹,提升河蟹的品质方向发展。

    3.3 大力开拓国内外河蟹市场

    当前河蟹供大于求,在某些地区已成为滞销产品,为克服这一矛盾,必须对现有的河蟹市场进行正确定位,各产地必须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稳定的供销渠道。可采用生产者与酒店餐饮等大宗消费直接对接的主攻方略,甩开中介及批发市场,形成自己的销售网络;经销商可采用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创立自己的商品品牌,向市场推介;以产区品牌挑头,众多企业产品进行整合,赴国内外进行推介招商洽谈,开拓河蟹产品的销售渠道。

    3.4 积极开发深加工技术

    我国河蟹产品有80%以上是集中在第四季度上市,并采用活体的销售方式,这种传统的生产、销售与消费方式制约了生产的发展,也很难适应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要求。河蟹产品必须走产品深加工的路子,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工艺含量、技术含量,像其他水产品那样,将只能活体销售提升至鲜销、冷冻储存后销售及研制成各种类型的小包装河蟹熟制品。只有这样,才能从季节性销售走向全年销售,让人们全年都能吃上可口的美味佳肴,河蟹市场才有可能告别大起大落,保证河蟹市场的稳定和河蟹业的可持续发展。


[ 水产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