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辣椒死秧病的发生与防治

浏览次数:465
    辣椒死秧病是保护地辣椒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发展快速为害严重。

    2004年调查沈阳市沈北新区新城堡村10块地,发病率达100%,除1块地零星发生外,其余各地块死苗率15%~70%,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万多元。2006年在新城堡村调查,田块发病率100%,轻病田占10%,重病田占70%,损失严重。

    1.病害症状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沈北新区辣椒死秧病的病原菌有2类4种。一类是细菌侵染,如青枯病,多从枝条顶端叶片开始萎蔫,伴随整株叶片同时萎蔫青枯,病程较短。病茎外表症状不明显,纵剖茎部维管束褐色,横切面保湿可见乳白色黏液溢出。另一类是真菌病害,主要有枯萎病、疫病和菌核病3种。枯萎病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大量脱落,与地面接触的茎基部皮层呈水渍状腐烂,地上部茎叶迅速凋萎;剖检病株地下部根系也呈水渍状软腐,皮层极易脱落,木质部变成暗褐色至煤烟色。疫病在辣椒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以挂果后最易受害。幼苗发病多在根茎部,茎基部初呈水渍状,暗绿色,后形成梭形大斑,病部明显缢缩呈淡褐色,幼苗易折倒。成株期受害时,病部形成长条形斑凹陷或稍缢缩,病健交界处明显,病株叶片自下而上萎蔫脱叶致死亡。叶片感病,病斑初呈水渍状,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暗绿色,易凋萎脱落。果实感病多在蒂部先发病,病果呈灰绿色,后灰白色软腐,病果不脱落,湿度大时其上产生稀疏白霉。菌核病为害茎部或枝杈处,病部开始产生水渍状浅褐色不规则形斑,迅速扩大,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菌丝体,后期长出黑色鼠粪状菌核,最后植株枯死。

    2.发生原因 ①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新菜田发病的初侵染源。不经检疫的种子随意调运,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病害范围;播前不注意种子处理,也给病害发展带来有利条件。②重茬栽培使土壤中菌源积累,加重了病害发展。保护地复种指数高,轮作倒茬困难,连年重茬栽培使土壤中病菌量不断增加,加上保护地高温高湿的小气候适宜病害发生,使得病害加重。③不当栽培方式、不合理灌溉方法给病害发生创造了条件。据调查,平畦栽培的发病重于高垄栽培的,大水漫灌或灌水次数多的田块发病较重。

    3.防治措施 死秧病属于系统性病害,一旦发生很难防治,因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下列几项措施:①严格检疫,认真执行检疫措施,减少其传播的机会,控制病害发生范围。②种子消毒,用1%福尔马林液浸种30分钟,药液以浸没种子5~10厘米为宜,捞出水洗后催芽播种,也可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浸种12小时,捞出洗净晾干催芽。③用无病土育苗,新土或床土消毒最常用的方法是,每平方米苗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10克,与半干细土10~15公斤拌匀,在播种前将1/3的药土作垫土,剩余2/3作为覆土。土壤表面应酌量洒水,使表土保持湿润,以免过干产生药害。④栽培防病,可与非茄果类轮作倒茬,减少病菌积累;实行高垄栽培,防止大水漫灌。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集中销毁。⑤药剂防治,在定植时、缓苗后及开花盛期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9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也可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DTM杀菌剂500倍液灌根或喷雾,对减少病害的发生,控制其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 蔬菜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